一、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要有唤醒学生潜能的能力“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唤醒学生潜能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对班主任的探讨集中在其教育能力方面,他认为班主任应该具备唤醒学生潜能的能力。感言品析:人,都会有一定的潜能,在于你知道不知道,更在于你会不会开发。而学生的潜能就有待于教师的认识和挖掘。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作为班主任都喜欢好学生,对潜能学生的教育却很头疼。“这学生没治了!要把他教育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一线班主任)“没有任何才能的人是没有的。”(苏霍姆林斯基)1.找“潜能生”的“闪光点”。“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2.让“潜能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他们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班主任转变他们的关键,更是唤醒学生潜能的前提。从哲学角度看,启发他们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潜能生”教育规律。母亲天生的教育家老师的启示老师,我可以亲亲吗?深刻启示:1.热爱每一个学生2.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魏书生:告诫“差生”要经常向自己输入“成功的意念”,感受超越自己的乐趣。如果都用这样的心态引导自己,时间长了,快乐地做实事的脑细胞就兴奋起来,逐渐就形成一个牢固的兴奋中心,那忧虑、烦恼、懒散的脑细胞就逐渐淡化。这种意念如果牢固地在大脑里扎根,就是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始,也是学习效果提高的前提。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观点,在哲学的观点上两者是一脉相通的。3.人道教育与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潜能挖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学生:极易受到伤害、脆弱班主任:理解、尊重、帮助树立自尊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班主任教育技巧的“顶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多娇嫩的花朵。他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原因:家庭因素,教师教育方法粗暴,学生思维尚未觉醒。)转别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想到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差生阅读的书籍称之为“第二套教学大纲”。4.只有成功转变“潜能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不同步生”理念。分为:思维沉睡、天赋呈隐性、智力障碍三种类型。表面上看,好像有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不专心、遗忘等。透过现象看本质,前面两种并不属于差生,只是教师暂时没有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