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探究与应用。因为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断、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基础上,又一几何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在小学对这几种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之后继续学习矩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断等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及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作好铺垫,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菱形定义及其性质的探究;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二、学情分析由于我校处于乡镇,大部分九年级学生的基础较弱。通过小学及前面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的一些空间印象,但学生的归纳概括及说理能力还很差,特别是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中缺乏条理性,格式不规范。为了帮助学生确掌握所学内容及弥补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巩固性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将作较详细的板书和强调。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针对我校的学生情况,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归纳—练习—重复—强调—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适度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强化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掌握菱形的性质及应用,力求通过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觉枯燥,多培养其兴趣。3.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五、教学媒体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在课件的设计上加上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图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温故知新1.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2.教师出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并用几何画板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引出这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并得出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想一想: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那它自己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2、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课前准备的菱形纸片发给每个小组,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折纸活动:(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通过折纸活动,学生基本可以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3、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呢?用几何数学语言来试一下。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0.求证:(1)AB=BC=CD=AD;(2)AC⊥BD.证明:(1)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又 AB=AD∴AB=BC=CD=AD(等量代换)(2) AB=AD∴△ABD是等腰三角形.又 四边形ABCD是菱形∴0B=0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0B=0D,∴A0⊥BD即AC⊥BD.教师引导学生证明,进而得出以下定理: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范例学习,实战演练教师出示幻灯片:例1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角BAD=60度,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针对以上例题,学生先思考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并放映解答步骤,后教师总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