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龙燕梅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发放430份问卷,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样本中男生194人,女生192人。得出了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分析原因,最后讨论该结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关键词:择业效能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RESEARCHOFCAREEREFFICACYOFCOLLEGESTUDENTSUNDERNEWFINANCIALSITUATIONABSTRACTSInthisstudy,LongYan-Mei'scareer-efficacyquestionnairewasadopted.430questionnairesissued,400recovered,ofwhich386werevalidquestionnaires.Therewere194boysand192girlsofthesample.Finallytheresultsareusedasfoundationofpracticalguidanceofmoraleducationandcareerplanning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KEYWORDS:career-efficacy;collegestudents;moraleducation;careerplanning1前言择业效能感最早是由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即“择业效能感是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1]。国外学者对择业效能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本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择业效能感量表研究、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择业效能感干预研究。张杉杉认为“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2]彭永新、龙立荣等参照CDMSE,编制出由《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姜飞月修订了CDMSE并测量了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张杉杉、郑日昌自编量表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龙燕梅(2003)在修订了Betz和Taylor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的基础上,将择业效能感分为五个维度:自我评价、职业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并对上海市大学生进行测量,并且发现通过一系列干预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胡艳红等都做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总之,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当前,在新时期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和日益沉重的择业压力下,大学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择业价值观,从而引发了择业效能感的改变。由于择业效能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决定了择业行为能否成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近年来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结合以往研究,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特点,以期为发展性职业指导和咨询提供理论支持,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适宜的择业效能感,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2研究过程和方法2.1研究过程2.1.1被试选择从笔者所在学校随机抽取大学生430人,发放问卷43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被试分布详见表2-1。表2-1被试分布详细情况变量频数百分比性别男(1)19450%学科女(2)文科(W)19217850%46%生源地理工科(L)农村(N)城市(C)20826212454%68%32%层次本科(B)27471%专科(Z)11229%2.1.2研究工具——择业效能感量表本研究采用Betz和Taylor(1983)编制,龙燕梅(2003)修订的择业效能感式量表(CDMSE一SF)。[3]该量表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信度和重测效度,分别为0.8953和0.851。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2.1.3测试过程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工作单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测试,时间为20分钟,由本人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老师组织进行。2.2统计方法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6.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3研究结果3.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CDMSE)的基本情况3.1.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总体样本得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经K-S检验,该问卷总体样本得分服从正态分布。表3-1CDMSE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总体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自我评价职业信息目标选定未来规划问题解决总分平均数17.6317.1417.2517.7617.3287.10标准差3.2463.164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