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二年级的两节课都是有预习单,孩子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由一定认识,课堂教学时和我们没有预习单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实小的教学校长对他们的数学组所做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介绍,前置性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预习,让我觉得他们研究的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之前也听过几次南师附小的生本课堂,感觉和他们的前置性学习还是有区别的。下面我就《认识线段》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中焦老师用想想做做第一题引入,由于孩子已经回家做个此题,学生用自己的符号通过观察把这些图形分为直的、弯的两类。观察直的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一项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摸一摸卡纸的边,正方形、长方形的边,学生填写有什么感觉。从而揭示线段是直的特征,再让学生举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从而发现线段是有方向的。在创造一条线段时,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画,通过折线段感受线段是有长短的。焦老师整节课设计是比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学习中对线段的特征就有所思考、渗透我个人的小建议是,线段是直的这个特征,最好第1页共34页让学生感受完所有的实物后,再来揭示,不要一开始就揭示,这样太快了。另外在画2个点、三个点、四个点连线段时,4个点连接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画外面的,再画里面的,老师可以再适当指导方法:通过找点一一连接,从一个点和其他三个点相连,再找第2个点和其他两个点两联。这样,以此类推,就算再增加几个点,学生也不会重复、遗漏。本次参加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前置性学习的方式有所了解,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也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堂。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第2页共34页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第3页共34页动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