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入路选择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包括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的选择),建立合适的经皮肾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入路的选择,除了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分布、肾脏集合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周围血管分布、肾积水程度、肾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外,很大程度上还要根据手术者的经验。一般认为,能最大限度清除结石,又不造成肾出血和邻近器官损伤的穿刺通道,是的理想通道。理想的通道须满足以下条件:①选择穿刺肾盏与皮肤的距离最短;②选择肾盏的穹窿部进针;③选择穿刺肾盏与目标肾盏之间径向最接近直线,有利于硬式设备进入目标肾盏,减少因成角造成肾实质或肾血管的撕裂;④选择穿刺肾盏到达目标肾盏数目最多。的手术入路包括肾下极入路、肾中极入路及肾上极入路三种。根据肾脏集合系统及叶间血管的分布,若经肾盏穹窿部穿刺,三种手术入路血管损伤的机率均很低(肾段或叶间动脉损伤的概率极低,叶间静脉损伤的概率少于%);但若经肾盏漏斗部穿刺,因肾上、中、下极肾盏漏斗部周围血管分布的差异,上述三种入路引起血管损伤的概率不同(图)。本章对上述三种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及使用情况分述如下。第一节肾下极入路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通道口径为)通用肾下极入路。一、血管分布情况肾下极漏斗部后方缺乏肾段或叶间动脉。分析例肾脏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周围血管分布情况,其%肾下极漏斗部的后方缺乏肾段或叶间动脉,%该部位可见肾段或叶间动脉,但实际肾下极漏斗部穿刺肾段或叶间动脉损伤的概率仅为%(图),此是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术(通道口径为)通常选用肾下极入路的主要原因。最低位的肾小盏漏斗部的后方均可见段间或叶间动脉包绕(图)。肾下极漏斗部前方均可见段间或叶间动脉包2),静脉损伤的绕(图)。但肾下极漏斗部围绕丰富的静脉丛(图概率较高(静脉出血可自行止血,但会影响术中视野)。二、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穿刺肾下极后组盏,建立的通路可到达肾盂、肾上极靠内侧肾盏、夹角较大的肾中组盏及其他肾下盏,但难以进入输尿管上段、肾上极靠外侧肾盏、夹角较小的肾中盏及其他肾下盏(图)。三、穿刺损伤毗邻器官的情况肾下极入路通常经肋下入路,损伤胸膜及肺脏的概率很低。若穿刺点靠近腋中线,损伤结肠的可能性增大。若从右肾下极穿刺,存在损伤十二指肠的可能。四、操作的注意事项.肾下极穿刺,由肋下斜行进针,穿刺入路长,与肾长轴有一较大角度,由于呼吸时肾有一定的活动度,穿刺成功后针尖不易固定,扩张时导丝容易脱出。.肾下极经皮肾通道与输尿管的夹角过小,肾镜无法进入输尿管,无法处理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及输尿管上段病变;在碎石、取石过程中,若结石移位落入输尿管上段,易造成术后残石而需要其他辅助治疗;有时术中留置导丝及放置双管存在困难。.处理肾下极多发肾盏结石时,若要经穿刺的下盏进入其他下盏取石,由于各下盏间夹角小,部分肾下盏结石难以处理;由于漏斗部长,肾镜强行进入极易造成肾盏颈的撕裂,引起术中严重出血。第二节肾中极入路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常用肾中极入路。一、血管分布情况由于中组肾盏形态和数目变异较大,肾中极漏斗部周围血管的变异较大。3等对一例不同肾盏穿刺入的比选择中盏穿刺.结的研究报告,肾盏的排列型多见,后面°,前组肾盏分析例肾脏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周围血管分布情况,至少有一个中组肾盏的漏斗部的后方有段间或叶间动脉包绕(图),%肾中极漏斗部前方有段间或叶间动脉包绕(图),实际肾中极漏斗部穿刺段间或叶间动脉损伤的概率%。%肾中极漏斗部的前方围绕肾静脉的前分枝,%肾中极漏斗部的后方围绕肾静脉的后分枝(图)。二、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穿刺肾中极后组盏,建立的通路可到达肾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近段输尿管、夹角较大的肾上盏、中盏及下盏。但难以进入夹角较小的肾上盏、中盏及下盏。(图)。三、穿刺损伤毗邻器官的情况肾中入路通常经肋上入路,等报告损伤胸膜的概率%。和分析经肋与肋之间穿刺,如果在呼气相穿刺肝、脾不会被损伤,但如果在吸气相穿刺肝、脾损伤的机率为%。四、操作的注意事项刺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尤以胸膜损伤多见,中、下盏穿刺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