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概念及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概念,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仅指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本节首先介绍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要完整把握国内生产总值,需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因此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动。为弄清GDP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即货币GDP)是以现价来计算的,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则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即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主要是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实反映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生产能力)的变化。我们计算GDP的目的是要衡量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由于实际GDP衡量的是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因此,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所以,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要优于名义GDP。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计算。假设某国的最终产品为水稻和衣服,它们在2000年和2005年的GDP如表2.1所示。表2.1名义GDP和实际GDP2000年名义GDP2005年名义GDP2005年实际GDP1水稻100万吨×1000元/吨120万吨×1200元/吨120万吨×1000元/吨=10亿元=14.4亿元=12亿元衣服50万件×400元/件60万件×500元/件60万件×400元/件=2亿元=3亿元=2.4亿元合计12亿元17.4亿元14.4亿元注:在表2.1中,从2000—2005年,GDP名义上增加了5.4亿元,但实际上只增加了2.4亿元,即剔除物价变动因素,GDP只增长20%[(14.4-12)÷12]=20%,而名义上却增长了45%[(17.4-12)÷12]=45%。表中2005年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差别,反映了与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表2.1中17.4÷14.4=120.8%,说明从2000—2005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20.8%,这里120.8%称为GDP折算数。其公式为:(2.1)GDP折算系数为一种价格指数,它综合考虑国民经济活动时价格的变化。如果知道了GDP折算系数,就可以将名义的GDP折算为实际的GDP,计算公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数2.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因此,在描述和分析GDP时,必须强调是“哪个国家”“在哪段时期”的GDP。比如,只讲“GDP为2万亿美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完整地讲,应该为:“××国在××时期的GDP为2万亿美元”。从这点也可以看出:GDP为流量,不是存量。所谓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因此也称为时期变量。例如,某商店在某个月内卖出的彩电量,某一企业在一年内的投资量,一国一年内的人口出生数等。与此相对应,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2量,也称时点变量。例如,在某一时点上,某商店所库存的彩电量,某一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某一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数等。3.GDP是以国土原则为标准。GDP是以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为标准的,不管是本国或外国的要素,只要在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都统计在内。例如,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利润就应该被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就不应该被计入中国的GDP。与GDP相对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NP是以国民为标准的,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