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成本会计工作也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成本会计的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篇一本学期由我负责成本会计科目的教学工作。这门课本本学期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成本会计》第七版,从开学后9月至11月这三个月的时间,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已经进行到了第五章。过去的三个月,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第一章《成本的概述》,先让学生从基本概念入手,围绕成本分类、成本会计的职能和工作组织等方面对成本有个认识。这一章主要是以基本概念为主,主要的教学要求也是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个铺垫,学生学起来也感觉难度不大。第二章《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重点那个是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有关生产费用的分类、内容及作用。同样也是理解掌握为主,核算并不是很多,感觉学生在本章末的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这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在期末前进行复习时应注意着重这方面的复习。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核算》,这一章已经正式进入到核算的部分了,尤其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核算,这部分内容较多,方法也比较多样,数字计算也比较多,认真听讲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核算的步骤和方法,但由于数字计算较多,不少学生经常会出现因为粗心而算错的情况,计算步骤不规范,经常忘记带单位等等都是学生存在的比较多的问题。同样在后期课堂上要多强调,作业上要严格要求。人工费用中部分学生对按缺勤天数和按月工资标准扣缺勤工资的这两种方法计算工资时的天数的计算掌握得也不是很好,这部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再重新学习,直至他们掌握了为止。第四章《综合费用》。这章的重点是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这个同样也是难点,所以采取先让学生去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去思考,感觉学生在课堂讲解时还算顺利,学生接受得还可以,尤其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中的交互分配法,比较难理解,所以详细地讲解后又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认真听讲的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这种核算方法。第五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这章非常重要,是后面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对约当产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有不足,准备重新进行讲解,同时讲解完成后会安排学生进行进行练习。在后一阶段,主要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也就是第6、7、8、9章的内容。由于核算方法比较多,和后面的章节也都有较多的联系,会在后期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样还是采取讲解和练习结合的方式,严格要求作业,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粗心的毛病。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篇二《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在讲授《成本会计》时,既要重视实践性的练习,又不能忽略理论的讲授。上学期,我担任职三级《成本会计》教学工作,我认为讲好《成本会计》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理论要讲透、讲活。总体上来讲,在《成本会计》课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解。尤其是职三学生,不能因为授课时间有限而少讲或略讲理论。因为通过例题可以教给学生怎样做,而通过理论的讲解能够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第二章中,“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这一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实际上暗含了成本会计核算程序的线索。第一点是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这一点实际是说当企业发生一项支出时,是否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即一项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属于收益性支出,如果是属于资本性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不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不应计入成本、费用;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可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自我测试,课后习题,和模拟实务操作等形式。这三种形式所起的作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