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城县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县委“环境优化年”活动决策部署,结合《襄城县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实施方案》任务要求,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攻坚克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为增强全县发展竞争力、加速追赶超越作出了积极努力,全县营商环境得到较大幅度优化。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优化营商环境基本情况(一)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我们全力确保企业办事“只进一次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将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4个部门17项简化为4个部门8项,将项目备案由原来的10天压缩为2天,压缩时限80%;项目审批由原来的20日压缩为5日,压缩时限75%。实现了备案审核1个工作日内完成,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3项规划类工作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监督等5项住建类工作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第一季度,对3420户企业实施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二是加强服务企业意识。组织开展了6次企业服务日活动,共收集梳理出涉及60多家企业的29个问题。为亚丹生态家居、长江高压、群发物流等12家企业解决了未批先建的一系列问题;帮助河南首瑞橡胶公司争取3万立方米气凝胶项目,盘活了产能落后企业;对万杰智能科技份有限公司、许昌市鼎鑫房地产开发2有限公司、襄城县灵武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104个项目办理了审批手续,60个项目1日内完成办结,44个项目3-5日内完成办结。三是积极为企业把脉问诊。实施各单位负责同志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跟跑”活动,真实感受和把握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破解“中梗阻”现象。对34家重点企业、3家非公党支部进行了企业生产成本调研,梳理出了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涉企税费成本、制度成本等7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出了7条意见建议,为有针对性的破解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夯实了基础。(二)主动服务,提高创新创业环境活力。搅动死水,引进活水,注入清水,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工作力度,提高了创新创业环境活力。一是开展高层次引才引智工作。发布了关于进行2018年度“许昌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身份认定和第三批“许昌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的通知,经过资格初审、实地考察等环节,我县有5家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同时,按照襄城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融合互动行动计划的要求,把招才引智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列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二是加强创新要素培育工作。拟定了《襄城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倍增计划》(征求意见稿),并筛选出长江高压、金鹏电力、许智电力、河南开碳、奥诗曼等5家企业作为2019我县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对象,初步确定许昌碳素为我县2019年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对象。三是增强企业水电气暖供给效率。目前,为6户工商业客户(用电设备总容3量160千瓦及以下客户)实施了“零成本接入”,共为客户节省办企办电成本近70万元;为7户工业客户申请了高压客户电网配套项目,预计能为企业客户节约资金920万元;为“平煤隆基二期”工程争取电网配套资金800万元。全县范围内实现了所有客户低压无电网配套工程项目〃当日受理、次日送电”,低压电网配套工程项目不超过7个工作日的工作目标。涉及的取水许可办理已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完成,排污许可办理和其他涉及水利方面的许可办理已压缩至14个工作日内完成。城区及十六个乡镇天然气主管网已贯通。(三)去繁就简,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是提升审批效率。审批事项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共享、一表通过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一口进、一口出”新模式;全面启动和使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产业园区并联审批,信息共享。减少立项前置,凡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审批前置要件一律取消。压缩审批时限,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由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间已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二是提升审批服务。实行备案项目在线申报审核,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结所有备案事项;实行“容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