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源。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承认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够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就是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有什么意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线索,使我们能够透过形形色色的哲学名词、术语而抓住它们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和本质。他是我们识别和批判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的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反映。5、列宁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的含义是什么?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从一般物质的反映特性到意识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阶段:从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意识活动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作为意识活动重要内容的人的心理对人的生理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7、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8、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人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客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统一的辩证本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二,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