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砸大奔”事件的危机处理20XX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分析“危机如同死亡与税收,对于社会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半年的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并非教予企业在危机爆发后,如何遏制真相,逃避危机;而是以企业危机研究者的专业立身,基于长期的行业洞察,给以企业与社会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以应对公关危机的一剂良方。案例一、肯德基食品中含苏丹红事件案例二:康芝尼美舒利事件事件主角:康芝药业事件过程:20XX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了一则关于“20XX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尼美舒利似乎成了儿童退烧药中的三聚氰胺。这一则出自20XX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传言与质疑,经由媒体推波助澜,在中国引起了一场药品安全恐慌。两个月后,消息开始在网上疯传,并被媒体重新提起,争相报道解读,并将矛头直指生产尼美舒利的康芝药业。至20XX年2月中下旬,媒体报道称全国多地大药房已开始下架“尼美舒利颗粒”等含有尼美舒利的药物。3月,一封被称为“强生打击尼美舒利”的匿名绝密邮件的出现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邮件称这场引发骇人听闻的安全性恐慌的事件或是一场阴谋,某跨国药企策划此场商战,意在排挤对手,帮助旗下同类药品抢占市场份额。随后,康芝药业发表声明,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各类媒体散布并无端扩大"尼美舒利颗粒"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恶意诋毁"瑞芝清"产品声誉的目的”。为此,康芝声称已经向有关部门举报。第1页共7页案例分析:在“尼美舒利”用药事件再次炒得沸沸扬扬之际,康芝药业的这份状纸,更像是一次维护形象的公关策略。在无情的市场反应压力之下,加上医药行业正处于大洗牌,大重组的起跑阶段的背景,而在起跑阶段就因主打产品质量问题这一药企的致命伤而倒在起跑线上,这绝不会是康芝制药所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康芝药业的焦急乃至愤怒也并非不可以理解。然而儿童药物的安全性,更受社会的强烈关注。康芝药业未能就媒体的质疑报道给出一个明确而有说服性的回应,反而将矛头指向其他药品企业。此事是否真正涉及不正当竞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急需知道的是,尼美舒利是否适用于儿童,其安全性将如何保证。事件危机处理中没能让公众和投资者的视线尽早移出事情本身,康芝药业无疑会将心理上的牛角尖做实,让公司走进真正的死胡同。强生。2001年2月8日,风和日丽,对美国强生公司来说,却是一个霹雳闪电、风雨交集的日子—一位纽约妇女因服用他们生产的泰诺胶囊致死。后来传说有三人因服泰诺死亡,随着消息的扩散,据传还有250人生病或死亡。这则消息引起了美国“泰诺”牌镇痛药约l亿消费者的巨大恐慌。显然,突发事件使强生公司面临了危机,然而,强生公司的“高效安全带”帮助他们解除了危机。高效安全带就是“危机公关管理”。事件一产生,全美最大的医药公司强生联营公司为此紧急行动,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关系到自己的牌子,股市上公司的股票已经大幅度下跌了。公司的公关部门采取的第一项公关措施,就是与新闻媒介通力合作,同时,公司立即从市场撤回“泰诺”牌镇痛胶囊,并将自己的行动向新闻界坦诚地公开。9月30日17:16,对外发布“泰诺”紧急通报:宣布强生联营公司撤回第一批8月份生产的93000瓶“泰诺”牌镇痛胶囊。10月1日10:47,对外发布“泰诺”最新消息:宣布强生第2页共7页联营公司撤回第二批171000瓶“泰诺”胶囊;食品与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对“泰诺”胶囊进行抽检。10月4日9:58,对外发表“泰诺”消息:食品与医药管理局抽检了100多万瓶“泰诺”胶囊,发现芝加哥以外地区的这类药品没有受到污染。10月5日15。47,通报加州奥罗维尔地区“泰诺”胶囊的情况,宣布强生联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撤回“泰诺”胶囊。10月6日10:45,向所有有关机构发布食品与医药管理局专员海斯与副主任科普的声明:9月30日芝加哥地区7人死亡与“泰诺”牌镇痛胶囊无关。案例三南京冠生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