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摘要。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基本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为真实掌握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基本现状,本文以XX市为地域边界,以数据分析法为基本方法,对当时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关键词:少数民族;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关键。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开展往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首要的是对地区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一、调查概述(一)调查语境前提。为保证调查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法律意识”进行了必要的界定,以期为调研活动提供语境前提。法律意识是群体或个人对与法律现象的主观认知,起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志三个要素:法律认知是指群体或个体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了解。法律情感是指群体或个体对于法律及法律权威的信任和期待,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信法”、“疑法”或“拒法”。法律意志则是指群体或个体对于法律和权威的主动捍卫,法律意志是法律意识最终状态和最终目的。(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活动以XX市主XX县区为地域边界,以XX市民为调查对象,以无差别式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法,辅助以走访等其他方式,广泛收集数据,以支撑调查结论。(三)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本项目调查问卷的发放总体采取无差别原则,随机抽样形成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分别在XX县区、XX县区和XX县区设立调查点展开抽样调查工作。问卷分配量分别为XX县区200份、XX县区200份、XX县区300份。鉴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赤峰学院单独开展一次抽样调查,分配问卷量为100份。调查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5%。被访者性别分布第1页共5页为男性44.49%,女性55.51%;被调查者年龄主体集中于45周岁及以下,占总体86.6%;被调查者教育背景分布比重分别为:无教育经历者6.5%,初中及以下为18.99%,初中至高中为20.98%,高等专科占19.39%,本科及以上为34.13%;被调查者职业背景分布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占比为11.73%,企事业单位为21.78%,在校学生为31.60%,军人为1.99%,农民为20.72%,自由职业者为11.42%。二、现状分析(一)XX市民法律认知状况分析。1.XX市民法律需求认知的分析。随着法制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及社会上法律现象的逐渐增多,XX市民对于法律有较高的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有80.87%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密切的或较大的关系;而就对于现有法律的了解程度,12.22%的被调查认为很熟悉,29.0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熟悉,41.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了解,上诉综合比例达到了82.43%。可见绝大多数市民均认为法律同自身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且自身也习得一定的法律知识。2.XX市民权利认知的现状分析。为了测试XX市民的权利意识水平,我们选取发生频率高的,最容易被市民忽略的几种情况作为问卷问题:当被问及自己的钱物被别人捡到,是否可以要回时,85.2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归还;当被问及亲朋好友之间借款是否需要写欠条时,69.1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写;当被问及被超市工作人员搜身时的行为时,有80.88%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维权;当被问及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的行为时,有89.77%的被调查选择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救济。综合分析数据可知XX市民已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3.XX市民义务认知的现状分析。相较于权利意识来说,XX市民的义务意识相对较低。当被问及自己捡到钱是否需要归还失主时,仅有1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必须归还。当被问及对闯红灯行为的态度时,仍有37.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必大题小作”。第2页共5页4.市民法律制度认知情况分析。XX市民对于法律制度的认知情况也不理想。分析数据可知:市民知晓法律知识,却不知晓法典。不论是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宪法》还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通则》、《劳动法》和《合同法》均没有达到之前82.43%的数据标准。而《婚姻法》和《继承法》这两部调整基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