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慈治学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迪摘要。冯文慈作为中国音乐史学界思想集大成者,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基石和实践指导意义。纵观现在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古今史料研究结构杂浅、创新性不足等弊端。基于对冯文慈治学思想的研究所启示,应树立“以德树人”的音乐教育理念,用“善疑多思”的音乐教育体系,建立“创新优学”的音乐教育观。关键词:音乐教育;冯文慈治学思想;教育启迪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都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因美化人、用美育人、以美立人、以德立本。在当代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更是被纳入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用乐育德、用乐促智、用乐怡情。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史明鉴、榜样明志,是推动现今音乐教育发展、提升现今音乐教育质量、加强现今音乐教育功能的必由之路。国家教育部几经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这些重要论述,对如何发展现今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我们应注重学习和借鉴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们的治学思想,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建构与新时代特点相契合的音乐教育体系。鉴于此,现以我国著名的的音乐史学家冯文慈的治学思想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大德高僧”“善疑多思”的音乐治学思想,目的在于推进当代音乐教育提供借鉴与启迪。一、冯文慈治学思想探析冯文慈,系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之一,主要从事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他的治学思想求真务实、企盼创新,对待学术“善疑多思、坚持反思”。这在他的很多学术著作和文章里都有所体现。他在文献整理方面有朱载堉原著《律学新说》的标点注释本,《律吕精义》的标点注释本(获1999年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光祈音乐论著选第1页共9页集》(选著合作稿)等。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其中择评我国音乐史学泰斗杨荫浏先生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三篇文章在音乐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的这些著作,无不闪烁着他的治学思想的光辉。在中国音乐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冯文慈的评价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冯文慈音乐史学观点求真务实,批判性强,其音乐治学思想朴素细腻且直观,具有唯物主义的朴素的治学情怀;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他敢于对音乐泰斗级人物发起“挑战”,有点“以高抬高”的思想。也有学者认为,冯文慈的音乐治学思想,既有“唯物”的成分,亦有“唯心”因素,如以“感于物而动”来阐释其对音乐史学的情结,其思想具有理性的批判倾向,在其著作里引用详实的理论依据、佐证其研究命题时,呈现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倾向。诚然,由于历史、阶级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对冯文慈的学术思想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评判和分歧,但这并不抹煞冯文慈在我国音乐学界的影响,并未影响他在中国音乐史学界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的音乐思想博“诸子百家之大成”,于“陌然产生思考”,在音乐史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地体现他的“我疑故我在”的学术精神,不仅体现了他的音乐学养、独到的见地、社会的洞察能力,而且运用诸子百家的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并启示着、推动着我国音乐史学的发展。探求音乐的起源,音乐史学的本源及内在问题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是中国音乐史学的基本问题,亦是中国音乐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冯文慈在他所撰写的《漫谈音乐的起源》(原载《北京音乐报》1981年8月10日第三版)中从古到今来论述音乐的起源这个问题。基于音乐起源于劳动着笔,从西汉的《淮南子》上的一段话谈起,用恩格斯的论点来论证、再引用普列哈诺夫在《论艺术》中的观点,从这三个维度,探讨了音乐的起源这个问题,揭示音乐的起源不只是来源于劳动这个笼统的命题。之于音乐起源,冯文慈强调,“音之起,不止起于劳动,文艺创造乃是人类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人心生也。心之审美,才会萌芽,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才会有可能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