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志向主义流派。孟子特别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第1页共35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酷爱之心。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随意识与担当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第2页共35页《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探讨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沟通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劝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途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依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依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究第3页共35页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如同拨开云雾的万丈光线,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刺眼光线。孟子读后感2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第4页共35页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化等方面的内容,暂不探讨。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说明。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第5页共35页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究竟,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应当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第6页共35页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孟子读后感3“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尽心’题篇”,赵氏之注开篇便点明此篇题旨——故意养性,知天立命。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犹如扁舟泛于湖海,内心的守望便是风帆,航向的驶离,都靠着风帆的指引。心若简洁,干净,便得到的是静怡和稳稳的生;心若嗔念过多,第7页共35页便时常觉以石为饱,那么你驶向的便是无尽的贪念之海。我心虽为明镜,怎奈世间落花太多。修身,最难把控的是内心的欲望、外在的诱惑。有人因富贵放弃德行,有人因德行放弃富贵。或许彼此都认为对方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