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违纪调研报告从发案领域看,相对集中于“权、钱、人”的关键岗位,呈现“热点化”特征选取案例时发现,近年来查处的“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较多地集中于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处于“权、财、人”关键位置的机关和部门,如财税、工商、建设、文教等,这20名“一把手”也多集中于这些关键岗位,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行政审批、财政、人事权力成为其谋取私利的主要工具。通过分类,结果显示,涉及滥用上述权力的占到了其违纪违法行为总数的78.1%。从案件类型看,在经济类案件居高不下的同时,呈现“多元化”特征从这20个“一把手”违纪违法行为的类型看,经济类犯罪占据首位,高额经济利益仍是诱发腐败行为的首要原因。而与此同时,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组织人事类和失职类等违纪违法行为与经济类案件往往相伴而生,呈“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决策,失职渎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二是独断专行,违反组织人事原则行事,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重大事项不经集体研究,管理上采取“家长制”,决策上搞“一言堂”。三是生活腐化的逐渐增多,经济犯罪与生活腐化常是一对“孪生子”。从案件性质看,“灰色”行为增多,呈现“边缘化”特征这20名“一把手”案发后,大多从家里、办公室里搜查出大量存款、现金和各种贵重物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能说明来源,属“边缘行为”带来的“灰色收入”。原XX县区公安局长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其被定为单独受贿的数额仅为8.1万元,而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则达到67.1万元。无独有偶,原XX县区涟城镇党委书记张某,案发后,其家中被搜出各类存单、有价证券、金银首饰、名烟名酒价值逾百万元,经查其还在南京购买了一套住房,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涟水实属罕见。从涉案规模看,窝案串案占很大比例,呈“群体化”特征“一把手”作为地方或部门的主要领导,手握重权,地位第1页共5页特殊,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易发腐败,另一方面,“上梁不正下梁歪”,影响整个地方或部门的风气。因此其违纪违法行为往往也牵涉到很多人,窝案串案比例较高。2001年由XX省纪委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冯某案件就是这样的典型,该局两名副局长和办公室主任等数名中层干部与之有染,受到刑事处罚。又如XX县区投资公司韩某案发后,该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先后有5人退交违纪所得30余万元,此外同案还查处了6名严重违纪违法人员。从发案过程看,傍大款者不断增多,呈现“庸俗化”特征被查处的20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收受的钱物主要来自一些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其中明显存在“傍大款”现象的就有14人,占70%,他们都热衷于同一些大款打得火热,形成庸俗的“哥们”关系,甚至利用职权为他们拨资金、批工程、拉项目,逐渐被拉拢腐蚀,最终陷入严重违法违纪的泥潭。原市财政局局长冯某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他的一位经商的大学“校友”看中他是块“当官的料”,不断在他身上“投资”,短短5年时间,就花在他身上13万元,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冯某利用职务之便,先后违规批给其数百万元低息贷款和70万元无偿拨款,校友的厂子红火起来,冯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国有资产却大量流失。从涉案人员看,部分违纪违法人员家属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呈现“家庭化”特征少数家属本身素质不高,虚荣贪心,对“一把手”的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甚至自身就存在贪污受贿行为。这20名“一把手”中,违纪违法行为涉及家属的超过50%,其中夫妻共同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4对。最为典型的是某中学校长薛某夫妇,薛的丈夫秦某好逸恶劳,屡屡利用其妻子的权力和影响进行“创业”,干预校务,甚至被戏称为该中学的“校长助理”,截止其被审查前,薛某涉嫌单独受贿4万元,而其丈夫的“业绩”竟达到了31.7万元。“一把手”违纪违法现象濒发的原因思想政治素质滑坡。纵观被调查的20名违纪违法“一把手”,思想政治素质滑坡往往是其堕落的第一步。首先是放松第2页共5页学习,丧失信念。其次是权力观发生错位,他们认为其权力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而是上级甚至是某个领导给的。因此在工作中只对上负责,不对人民负责,将权力变成贪图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