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共青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作者:孙莹来源:《求知》2019年第1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天津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提出大力推进“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天津市东丽区提出了依托大数据、智能终端系统,打造精细化、精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推进“智慧党建统领智慧社会建设”。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背景下,共青团势必要将工作重心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倾斜。一、共青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共青团的工作格局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多依赖于顶层设计,依赖于组织推动,整体自上而下,缺少对于基层的实情反馈机制。虽然共青团组织改革后对于这种工作方式有所调整,“机关开放日”、大走访大调研、直接联系青年等各项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基层治理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部分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二是组织架构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天津市共青团组织的最基础单元仍停留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层级上,没有真正形成区域化对于青年的有效细化管理,这与发展到基础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不相适应,明显从理念上、行动上与推进网格党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不相适应。三是工作方式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相适应。在传统意义上,共青团的工作被认为是“虚功”,衡量团干部工作成效的标准多被认为是组织了多少场活动、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声势等。这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明显不相适应,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所起到的作用仍旧没有跳脱出“锦上添花”“摇旗呐喊”的评价范畴。2.共青团对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实效性不强。一是对青年思想动态把握不及时、不准确。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对青年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深度了解,其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青年在哪儿。现阶段,国有企业、高校、机关等条块化组织对体系内青年的信息掌握程度尚可,但区域化的区县、街道、社区等共青团组织尚难完全掌握青年走向,对于青年需求、困难、思想波动的了解存在片面化、想当然现象。二是中学共青团组织源头的作用发挥不到位。中学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大于德育教育、大于团内教育,本应是最关键源头的团内教育却难以孕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萌芽”。同时,对于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教育不足,理论和实践相割裂,倡导思想提升、精神文明素养提升的具体习惯培养不足,缺乏对一代人核心思维的系统性引导。三是运用思想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不足。部分运转良好的基层共青团组织日常会开展大量的思想引导工作,但多是就引导谈引导,就思想谈思想,用于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没有与青年就业、婚恋、人生观养成等工作形成有效衔接。3.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格局尚未完善。共青团的组织和工作力量多停留在少数人或团组织体系内部,社会力量参与度仍显不足,没有建立保障机制。一是青年志愿服务辐射面小。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多以团组织为单位开展,社会各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相对较窄,服务项目分散,认可度有待加强。二是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客观地讲,天津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较南方沿海地区相对缓慢,数量多,但质量和活力不足,专业性和长效性有所欠缺。现阶段的青年社会组织多停留在提供课程、活动、公益项目的阶段,直接作用于参与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较少,相关能力明显不足。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扶持手段少。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社会基层治理问题的工作模式尚未得到深度普及,共青团组织扶持青年社会组织或社会化服务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较少,难以支撑其良性发展,造成部分有专业、有热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企业找不到服务项目支撑,难以为继。4.共青团组织资源运用效率不高、分布不均。基层共青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不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