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工作意见一、提高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一)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的重要责任,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建立政府各部门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度。大力加强薄弱乡镇、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学保障体系;促进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二)要开展“*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围绕“四化、两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改造薄弱学校建设、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不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辐射带动作用,使全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管理、生源分布、教育质量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基本平衡。积极鼓励各乡(镇)创造条件,制定分阶段的推进工作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率先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一)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趋向等实际,紧紧抓住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改造的机遇,依据“利用契机、科学规划、严格标准、稳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调整好中小学校布局,满足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要。争取在“十一五”末,做到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班额合适,并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使全县每一所学校均能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小学布局调整。以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为前提,实行联村办学、规模办学,提倡学生走读或寄宿(寄宿制小学原则上在乡镇所在地设立)。校与校之间路程不足3公里或学生第1页共6页数不足100名学生的学校,依小校到大校、弱校到强校、边缘到中心的原则,撤并小校、弱校、边缘校。到20XX年,全县保留73所小学,校均规模达300人。初中布局调整。以乡(镇)为区域,原则上一乡(镇)一初中,重点建设好“一城两镇”,即县城、胡村镇、范村镇的初中学校。到20XX年,全县保留11所初中学校,3所九年制学校,校均规模达800人。此外,根据我县实际,保留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二)积极推进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工程,大力实施XX县区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持续开展设施配套系列年活动。到20XX年末,全县中小学校均要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要求。(三)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今明两年,要把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列为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按照省政府“2008—20XX年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工作要求,新建学校5所,改扩建学校21所,消灭危房38339平方米,完成建筑面积497222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提高校舍抗震防灾能力,真正把学校建成坚固、安全、漂亮、家长放心的场所。(四)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到20XX年,使学生用房面积、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套标准、教职工配备标准、经费及后勤生活安全标准均达省定标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五)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建立完善县、乡、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省、市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实资源库建设,大力开发和整合我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全面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扩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班班通、人人会、堂堂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全面完成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务。三、统筹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第2页共6页(一)加强对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流动和考核管理等职能。落实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引导校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研究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加强教师编制管理,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