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摘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公正是促进制度健康有效运行的根本.通过梳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结合社会公正理论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法理基础、本质与制度定位发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筹资水平低、补贴激励机制失效、财政支付压力大、制度缺乏公正性等问题,并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出现、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弱化等严峻挑战.应当建立非缴费型的普惠性和差异性养老津贴制度,科学配置关键要素,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制度.[关键词]社会公正;制度定位;关键要素;养老津贴;个人缴费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仍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福利需求的向往、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速度,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出现偏差,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经济指标、急于对短期养老金扩面征缴、过于注重当下的社会稳定,以致于出现政府负全责的“泛福利化”和居民负全责的“反福利”思潮;二是制度上缺乏对社会保障主要制度间的结构与功能的合理定位;三是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福利刚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收支失衡,“减税(费)的外部经济环境给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来压力”[1];四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人口流动性增强,居民的社会身份、就业形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收入来源比较复杂,导致养老和医疗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繁杂.此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权威性被削弱,出现对制度的预期不稳与信任危机,居民认同和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本文基第1页共12页于社会公平视角改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增强保障的公平性、效率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以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2014年,国务院印发laquo;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raquo;.该意见规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对于基础养老金部分,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东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50%;个人账户主要由个人缴费和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构成.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个人缴费标准统一归并调整为每年100~2000元12个档次,地方政府缴费补贴标准根据个人缴费档次升高而逐渐递增,对100元的缴费档次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补贴,对500元以上的缴费档次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60元的补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缴费档次和适当增加补贴金额.2018年,东部地区的上海最高档次缴费补贴额度为675元、北京和南京最高档次缴费补贴额度均为150元,西部地区的XX省最高档次缴费补贴额度为200元,中部地区的XX省最高档次缴费补贴额度为170元.补贴标准差异产生的原因是长期实施梯度发展战略和财政包干体制导致省份间的经济财政实力悬殊、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根据laquo;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aquo;数据,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领取待遇人数为15598万人,基金支出为2372亿元,计算得出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均为每年1520元.可见,月均近130元的待遇水平无法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主要有:筹资水平低且对财政的依赖性强,居民的逆向选择和财政补贴激励机制失效,财政支出压力持续增大导致制度的可持续性差,缴费、财政补贴和待遇缺乏公平性,等等.(二)文献综述.学界主要从宏观结构系统和微观事实参数两个层面对养老保障改革进行研究.宏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第2页共12页体系的改革方向与发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