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好学校的天花板——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各位工作室的同仁们:上午好!刚听了学校的两节学校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陶泥篆刻和书法课,接下来由我对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做下介绍,关于学校的背景因胡蕾老师已做详细介绍就不再重复了。今天的介绍从《重构学校文化》一书,有人对范胜武校长评价的一句话开始:“胜武像仙人掌,环境再艰苦也不怕”。虽然自己没有像范校长那么有能力,但我觉得这句话符合自己的心境。2019年9月带着对二小的依依不舍来到了小小的方寸之间,品味这里质朴的乡村味、暖暖的人情味、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三个小故事带领各位工作室的成员体味这三个味。乡村味:这是我第一次勾小的活动,德育处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精心准备了一个小礼盒,里面放着一支笔、一块橡皮、一条小毛巾。开学那天,校园的铁栏杆和门口围着一群阿姨,他们的关注点就在孩子们手中的这盒小礼品,里面是不是糕饼,值多少钱,哎呦这学校到是蛮客气的吧?看来礼品才是聚集人气的关键点。人情味:学校是老师的第二个家,只要你心存尊重,给他们千方百计送上温暖,他们就会回报你很多。我不讲人情,但不等于没有人情味。学校里有活动,很少有老师在办公室,基本都在操场上能帮忙就帮忙,在创城、抗疫复学期间,中层干部天天加班,从来没有一句不中听的话传到我耳朵里,我觉得在这里人活的很干净。传统味:初次感觉是在开学初,校园周边社区房子盖好要唱越剧、京剧,反正就是农村里面叫看大戏,音乐老师和我商量戏曲进校园来不了,我们把课堂搬到现场去,于是音乐课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社区大礼堂(就在旁边)听各种各样的戏,那里的老年人也很热情,早早给我们留好座位让孩子们去听。这比戏曲进校园的感受更深,收获更大。讲了这个学校的三个味,我想在座的各位对这个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学校5年内换了三任校长,学校5年内换了3个校名,可能今年9月还会变承勾山校区,原来学校的品牌建设比如劳动教育、海洋文化、行知文化等也因学校规模不断缩小、领导层的变化等各种因素自然淡化,重建学校生态和文化给我了一个新的命题,当学校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集团化,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这个命题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治理革命,好学校的天花板,也可能是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教育理念更新速度的冲突,而我们学校的天花板是如何去重构学校传统文化,让她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接下来我从学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施的背景、实施的目标、课程体系、成效与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一、“中华传统文化”系列特色课程建设实施的背景1.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其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豪。纵观20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许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近年来成功实现现代化。深究其根本原因就其教育的改革,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从而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要始终贯穿国民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特色课程,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教育大业。2.学生成长和校园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成长必须是全方位的,在如此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整个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质量。民国之魂,文以化之,传统文化是学校的文化之根,它铸就特色之魂,演绎文化之韵,承载着师生幸福。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到步入社会,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学校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且学生和学校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优秀就是校园良好发展的开始,学校如果想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帮助学生成长,从共同实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