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后街学校校本化研究方案济南影壁后街学校苏洪波[内容摘要]:我校从特殊教育的学生需求出发,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建立立体的校本化教育保障系统,在多种授课方式下实施校本化教育。本文就校本化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需要关注的保障系统、课程设置、评价、反馈、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问题;实施校本化研究对教师素质及学校的要求等方面谈如何有效实施校本化研究。[关键词]:特殊教育校本化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就天桥区的现状来看,轻度智障生一般都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我校招收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学生、自闭症学生为主,许多学生伴有肢体、脑瘫、精神等多重障碍。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对教育需求差异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分班分科集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我校于2013年夏季,派出10余名教师去北京市海淀区中心学校学习了全国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课程培训。张蓉校长决定从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根据我校实际,尝试建立有我校特色的立体的校本化教育保障系统。整合我校课程设置、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尝试在多种授课方式下实施特殊教育校本化研究。二、研究的背景个别化教育的趋势决定了校本化教育实施的必然。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培智学校的就读儿童存在巨大的个别差异,他们的智障原因、程度、自闭情况各有不同。学习与生活的能力习惯、情绪的不稳定等都是千差万别。这些差异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个别化化教育计划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以来,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在我国的培智学校中也非常重视和提倡为特殊儿童制定校本化教育计划,以使儿童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我校虽然之前没有提出明确的校本化教育方案,但在实践中也在这方面进行着探索。结合我们天桥区“爱生学校项目”的实施,我校在全纳教育方面一直在践行着对学生的校本化教育。2013年夏季培训之后,张校长根据我校实际,提出建立有我校特色的立体的校本化教育保障系统的构想。决定调整我校课程设置、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尝试在多种授课方式下实施校本化教育。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因材施教原则智残儿童的个别差异,无论是个体间还是个体内部不同能力和特性之间,都要比普通儿童明显得多。因此,秉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制订适应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校本化教育计划,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弥补缺陷。2、全纳教育原则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我们天桥区的爱生学校项目中有四个维度,“全纳与平等”是第一个维度。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培智学校,全纳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对每个学生并不是“齐步走”的,而是有区别、有侧重的。这种区别和侧重的标准就是要适合他们。对不同学生,要根据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不同方式教学,而这种差异越大、类型越多,教学形式就越要灵活多样。3、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tosolveproblems)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ofMind,Gardner,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Verbal/Linguistic)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Visual/Spatial)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5.音乐(Musical/Rhythmic)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