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大成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重点、难点)【使用说明】1、建议3课时完成;2、结合学生状况适当调整进度;反复阅读课文,能够背诵。第一学时《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动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唐朝陷入混乱当中,一直很赏识、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一、复习《醉花阴》,齐读《声声慢》,一、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二、探讨研究,鉴赏诗歌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基础案(5分钟)学生预习,填空补全作者简介。升华案(25分钟)1、思考解决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阐述观点3、请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和同学们一起畅所欲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思念故乡一、检查背诵与默写情况。(5分钟)二、课堂小结古诗词中的悲秋情怀每到秋风渐起,天气转凉、草木凋残的时节,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总会诵动出一份浓郁的凄凉之感。感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古往今未,感对伤怀的文人骚客曾在这悲凉的情愫中留下过多少优秀的诗篇,“秋风秋雨愁煞人”似乎永远走秋日文坛的主调。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在羁旅漂泊中抒发悲秋情怀的古诗词吧!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巩固案(10分钟)自己默写,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批改再次自查。苏幕遮[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①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黯乡魂③,追旅思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悲秋[南宋]陆游秋灯如孤萤,熠熠耿⑤窗户。秋雨如漏壶⑥,点滴连早暮。我岂⑦楚逐臣⑧。惨怆⑨出怨句⑩?逢秋未免悲,直⑾以忧国故⑿。三军老不战,比屋⒀困征赋。可使江淮间⒁。岁岁常列戍⒂?【扫清路障】①山映斜阳:斜阳照山的意思。②斜阳外:斜阳照不到的地方。③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忧伤。黯,内心忧郁凄婉的样子。④旅思:羁旅中的情思。⑤耿:这里作照亮解。⑥漏壶:古代一种以滴水计时的器具。⑦岂:岂不是,难道不是,表示反问语气。⑧楚逐臣:指屈原。⑨惨怆(chuàng):指悲伤。⑩怨句:指屈原的《离骚》《九章》一类的作品。(11)直:只是。(12)以……故:因为……的缘故。(13)比屋:邻屋,泛指家家户户。(14)江淮间:长江、淮河之间,那时是宋、金的分界线。(15)列戍(shù):此处为派兵防守。【诗人风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