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第一页,共六十一页。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源和间接能源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二、了解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理解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的作用和代谢过程。三、掌握人体内三种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四、掌握肌肉活动时能量的代谢特征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五、了解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其分析。六、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制定以提高专项供能为主的课时训练计划。第二页,共六十一页。教学要点:(一)肌肉活动时直接能源和间接能源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二)人体内三种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与运动的关系。(三)肌肉活动时能量的代谢特征。(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三页,共六十一页。第一讲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及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一)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ATP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两个磷酸衍生而来,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第四页,共六十一页。1.能量的释放、转移、利用过程图上侧表示:生物大分子(如: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经过多步骤反应分解成(丙酮酸等)小分子,同时释放出能量。图中间部分表示:分解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使无机磷酸结合到ADP分子上去,形成高能磷酸键,生成了ATP。ATP所携带的能量,也可释放出来推动图下侧所示的反应,同时产生ADP和无机磷酸。第五页,共六十一页。能量的利用第六页,共六十一页。2.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ADP+Pi+E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CP+ADP→C+ATP肌肉中CP的再合成则要靠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第七页,共六十一页。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1.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2.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用3.维生素的生理功用第八页,共六十一页。(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第九页,共六十一页。1.消化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第十页,共六十一页。(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特点包括:①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②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③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④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②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口腔内消化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唾液的作用:1.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