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十年读后感初次听说仇和是之前报纸上一则关于《昆明某副局长听讲座时打瞌睡被勒令辞职》新闻,新闻中他那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让我震惊。之后通过报纸,新闻对仇和富有争议的改革措施,后来居上的改革成果,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严于吏治的管理风格等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读了此书,让我对仇和,对仇和现象都有了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并对仇和也从原来的怀疑到肯定,从猜测到震撼。仇和开创了中国政坛上诸多第一。第一个实行干部公推公选制度;第一个推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制度;第一个实施小城镇改造;第一个推出“限桌令”约束“人情消费”;第一个动员全民招商;第一个把医院、学校进行民营化改造。但这些改革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得罪了一些人,有人说,如果当时没有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李志勇,在内参的上报中对仇和在性质上的重新界定,也许仇和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XX市委、XX省委高层的肯定,也许仇和不会有今天,如果中共中央确实要查处仇和,仇和也不会有今天。仇和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合上书本我在想,仇和能够出现,能够放手改革,能够改革成功,特别是在一个很欠发达地区,在一个所谓“民风败坏,政府瘫痪”、当地人说“神仙来了也不行”的地区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时代选择了仇和,仇和顺应了时代,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改革大潮中,时代的发展需要仇和这样一个敢于先去吃螃蟹的人。第二是当时沐迁市委及XX省委高层对改革的重视。当时回良玉主政江苏时就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探索者”。第三是他本人的能力和素质过得硬。如果是块普通石头,再怎么样也成不了金子。仇和文学底蕴深厚,在农村当报社通讯员时他就经常投稿赚稿块赚外块,而且稿子经常是屡投屡中。长期扎根农村,这些都造就了他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而且他敢于突破框架的这种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最后是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等优良的作风,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他的措施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民心。书中有一段谈到了他无偿征用劳动力修第1页共12页路,一年无偿征用了100万多个工时。这放在哪个地方,恐怕都很难成功,更不用说在当时沐阳这个“民风败坏”的落后地方了。拜读此书,下面谈一下几点小小的感悟:第一个感悟是“仇和精神”对我是一种激励。《仇和十年》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说到仇和不管工作多忙,睡觉前必需读完40页书,而对我来说,当初读书活动每个月只要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文章,我就好就好像有点当成任务一样来做。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真的没有任何借口来推脱学习。我很感谢区委办为我们营造了这么好的读书氛围,通过这几个月来区委办读书活动,我现在也慢慢养成了晚上多翻翻书多看看书的习惯。虽然文字能力相对比较差,但通过看一些书,我也慢慢感觉到我的眼界,思想境界,思维创新能力都在提高。第二个感悟是“改革创新很重要”。记得许科长之前读书体会的时候在讲《生死转型》之本书时,讲过一句话,大致是我现在记得意思是经融危机背景在企业转型就是马上死,不转型就是等死。在困难的背景下要创新,要改革,而且还要成功,真是的一件很难的事,面对沭阳的落后面貌,仇和没有做无为而治的太平官,而是敢想敢干敢冒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争议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对医院,学校进行再改制;以强力手腕进行大规模城市拆迁,老百姓开始不可思议,反对声很强烈,但事后还是大加赞赏;他在全国首创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推竞选制度,甚至还被写进了中央《干部任免条例》。这些超常规的措施,推动了沭阳经济的发展。看了此书,让我能很好地理解余杭大力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工业强区”、“服务业大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民主民生”等发展战略,以及推进转型升级,加速弯道超越的做法,就是为了余杭更好的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个感悟是“执行力很重要”。强化执行,注重落实是推进工作的手段。科学完善的制度很重要,执行、落实更重要,这也是仇和最关注的一点,他通过电话查岗、突击检查、暗访等各种方式逐渐提高了人们的执行意识、遵守意识。提高执行力有时是需要强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