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3)第一页,共六十六页。第三节血管生理第二页,共六十六页。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作用2分配血管: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3Cap前阻力血管:控制局部血灌流量4Cap前括约肌:控制开关5交换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6Cap后阻力血管: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7容量血管:容纳60-70%的血量8短路血管:调节体温一、第三页,共六十六页。主A、肺A大AA小A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腔V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短路血管第四页,共六十六页。第五页,共六十六页。二、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及管道半径4次方成正比,与管道长度成反比。Q=K(P1-P2)r4/L第六页,共六十六页。〔二〕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8ηL/πr4由于血管长度变化不大,所以血流阻力主要决定于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尤其是阻力血管的口径,当此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血流量;反之,血流阻力,血流量。第七页,共六十六页。血液流经体循环时血压、血管阻力等变化第八页,共六十六页。(三)血压〔bloodpressure〕定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测血压时,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压的上下。常用单位:kPa或mmHg;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降低,到腔静脉和右心房血压已接近为零,所用单位为:cmH2O1mmHg=0.133KPa1cmH2O=0.098KPa第九页,共六十六页。形成血压的因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血液停止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该数值的上下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心脏射血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压强能---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第十页,共六十六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第十一页,共六十六页。〔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及正常值: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第十二页,共六十六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到达的最高值。正常值(90~120mmHg)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脉搏压〔pulse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值(30~40mmHg)平均A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0mmHg〕BP>140/90mmHg——BP高于正常水平BP<90/60mmHg——BP低于正常水平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12010080mmHg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脉压pulsepressure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肱动脉压代表动脉血压第十六页,共六十六页。2、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取决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上下。二个必要因素:1)心脏收缩射血:提供血液流动的动能和促使血管壁扩张的势能。第十七页,共六十六页。2)外周阻力〔peripheralresistance〕: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约占血流总阻力的47~57%,与动脉血压成正比缓冲因素:取决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1)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2)使心脏的间断性射血转变为动脉血管内的持续血流第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第十九页,共六十六页。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形成影响一个前提两个因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心率血管顺应性主、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每搏输出量第二十页,共六十六页。☆搏出量收缩压主要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搏出量心室肌收缩力血流速度舒张期存留血量略舒张压略脉压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六页。〔2〕心率主要影响心率舒张压心率舒张压收缩期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存留血收缩压脉压舒张期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六页。〔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外周阻力舒张压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脉压收缩压略收缩期血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