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同学们好!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毛宁《晚秋》)和李清照图片,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导语: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她用笔抗争,化愁为美,留下千古绝唱。--她,就是南宋才女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烟,走进李清照《声声慢》,寻觅这位乱世的美神,细细地品味一代才女的满腹愁情。(学生自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用白板展示标题)二、检查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加点字注音。戚戚(qī)乍暖还寒(zhàhuán)将息(jiāngxī)憔悴(qiáocuì)三、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教师:学习课文前,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生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词代表。她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生活优裕,婚姻美满。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伤春惜春、闺中相思。例如《醉花阴》。晚年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重重打击,后期作品词风哀婉凄凉。《声声慢》就是她晚年凄凉之作。四、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词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学生:低沉、缓慢、哀伤。教师:对。下面大家用低沉缓慢语调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压住韵脚。想词人所想,思词人所思,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怨。2教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点评准备。学生:范读课文。教师:谁能点评一下她读得怎样?学生:语速太快,没有把握住作者情感。教师诵读指导:前三句读出悲痛、哀伤,要读得跌宕起伏。“怎敌他/晚来风急!”应读得急切快速。“点点滴滴”:字字血泪,读得一字一顿,。“愁”字重读,“了得”轻声读出,读得哽咽。。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掌声)教师:大家再次诵读诗歌,把握词人情感。哪位同学能再为大家示范一下?(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酝酿感情。学生再次范读,教师带头鼓掌。教师: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提问: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抓词眼)学生:愁。教师板书:愁。五、合作探究教师过渡语:纵观全词,满是愁情,下面我们深入研读文本,讨论探究两个问题。1、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愁情的句子。(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2、作者还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结合原句进行赏析。教师要求:先自己思考,写出要点,小组交流讨论。请小组代表分享探究结果。教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第一小组同学来分享探究结果。学生甲:“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直接抒情。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扩大并深化了主题。3教师点评:说得很好,此句的作用归纳很完整。还有谁要补充?学生乙:“雁过也,正伤心”这句中的“正伤心”也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伤感哀愁的句子。教师点评:读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还有谁要补充?学生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凄苦的感情,还运用了叠词。作者苦苦寻找逝去的美好生活,深爱的恋人,空无一人,只留下失落伤痛。增强节奏感、音乐美。更加突出作者内心凄凉愁苦心情。教师补充:找的很准,但是总结不够完整,下面我来补充几点。“寻寻觅觅”,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她四处寻找曾经的美好家园,找到没有?学生:没有.教师引导:对,周围什么也没有。那她心情如何?学生:失望、伤心、难过。教师:说得很好。所以“冷冷清清”即指环境冷清也指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即指心情凄凉,也是她一生凄惨命运的总结。此句用在开头,还奠定全文哀婉凄凉基调。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本句从精神到处境,再到内心,感情层层递进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作者身心所受到摧残。大家大声读读,补充笔记。2、教师过渡语:除了直接抒情,作者还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结合原句进行赏析。※※方法指导:抓意象+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学生:意象: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秋雨。学生甲: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写作者正对酒伤神,看到一群从家乡飞来南方的大雁,感觉好像故人重逢,是“旧时4相识”。托“大雁”寄思乡之情。教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补充一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