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查点,设题材料以经典规范的唐诗、宋词为主,篇目多选自课内,但近年来对来自课外的篇目考查频率加大。鉴赏考点主要有品味词句,意境、意象概括分析,体悟情感志趣,赏析表达技巧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也有部分选择题。(注:课内古诗词篇目在练习篇的教材梳理部分有训练题目,专题讲解重点是课外古诗词鉴赏。)[例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1.全诗洋溢着一种“____________”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归纳】准确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诗歌以“田舍”为题,选取了“携锄筑圃”这样的场景,勾勒了一幅有“儿童、落叶、鸟雀、斜阳、村声、野气、稻”等景物的乡村图画,诗歌中的“忙”和“乐”字点出了画面特点及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基调,至此,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首浑然天成、安宁和乐的小诗。第1题问诗歌的“气息”,并且提示“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显然是对诗歌意境或情感的把握。第2题要求“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显然是在考查对诗歌意境意象的概括分析。仔细品读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考虑“画面上都有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几个问题,并添加合理的想象,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参考答案】1.乐(忙)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玩耍后,躺在厚厚的落叶上酣然入梦;夕阳西下,鸟雀们在余晖中成群结队地飞回来,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读懂古代诗、词、曲的方法1.准确掌握诗歌基本内容。(1)阅读标题。标题有时具有揭示主要内容、交代写作目的、指出吟咏对象、点明主要情思的作用。如,“典例剖析”中诗歌题目“田舍”告诉我们诗歌所写的内容应该是和田居生活密切关联的。(2)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个性等也有利于我们提炼诗歌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主要是对于一些生活在特定时期如宋末、明末清初的诗人的作品而言。如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作品。(3)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描述对象、思想情感之后,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显而易见了。如《田舍》中,我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诗中所写的人、事、物、情的各自特点,也能感受到“乐”在诗中的点睛作用。2.确切把握诗人情感。(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如,从题目“田舍”很容易想到“田居之乐”。(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如《田舍》一诗中“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抓住其中的“乐”字不仅能准确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对全诗的理解也把握住了精髓。3.品味赏析关键词语。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一般有丰富的含义,品味时要重点理解。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把诗人感受到的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在欣赏诗词时也应重点分析。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字,就写出了主人公孑然一身、孤独憔悴的形象。表示色彩的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绿”“蓝”等字,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再如《田舍》中的“眠”“噪”等字眼,把人安睡、鸟雀鸣叫以及夕阳西下的背景协调起来,呈现一幅宁静安闲又富有生机的图画。再如下面这首诗。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从题目“落日怅望”中可以看出诗歌所写的时间是黄昏时分,事件是诗人惆怅远望,甚至诗人的姿态神情都宛在目前。诗歌首联描写“孤云”“归鸟”,照应题目“望”,写“望”所见的景象,颔联“念”字告诉我们写的是诗人内心的感怀:辞家未还的伤感,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