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字,战国时期、、。继孔子之后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1、通假字①“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②“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⑤“乡”通“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翻译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关键词“甚、苟得”)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关键词“恶、患、甚、避”)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关键词“是心、贤者、丧”)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关键词“万钟、则、辩、礼义、加”)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5、此之谓失其本心。(关键词“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文章结尾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是什么?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本心即向善的本性,即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之心。这句话指出了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以此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