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板书:窃)让学生用“窃”字组词,体会“窃”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盗窃、偷窃”等,体会“窃”是偷的意思。)2、人们大都为钱财而窃,你听说过窃读吗?(板书:读)你有什么疑问呢?(补充课题,板书:记)今天就让咱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脚步,一起去品尝一下“窃读”的滋味。学生提问:(1)什么是“窃读”?(2)为什么要“窃读”?(3)怎样“窃读”的?(4)“窃读”的滋味如何?……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生字词。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窃读”中的“窃”为暗中,偷偷地意思,“窃读”就是偷偷地读,在书店中偷偷读书,只读不买。3、作者为什么要“窃读”?(1)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贫穷的句子。(2)作者为了读到书,历经了许多坎坷,所以作者曾将一首小诗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窃读的心境写照——(1)出示诗歌,教师有感情地朗读。(2)小结: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作者渴望读书,由于家境的贫寒,作者无力购书,所以只好——窃读。(生齐答)请学生谈谈自己从这首小诗中体会到了什么?A、对书的渴望。B、被拒绝的无助。C、无力购买的痛苦。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根据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分段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边读边画小组内初步交流,读句子体会情感(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1、“我”是怎样窃读的?窃读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哪些句子使你感受最深?如,品读第五、六自然段;(1)“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是什么时候?(2)请你描述当时的场面。(引导学生从书店老板的厌恶、驱逐及“我”的无奈失落两方面加以细致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达能力。)(3)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4)为了避免遭遇这种困窘的场面,“我”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5)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窃读者”,她悄悄贴着你,认真地看书,你会有何感受?让我们把对她的喜爱读出来吧!5、窃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从文中找出能够概括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1)刚才我们与作者一起经历了窃读时的种种困难,让人“惧怕”,那“快乐”又是从何而来呢?(2)小结:是啊,读书能给带来精神的享受,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让我们也一起热爱读书吧!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分小组讨论交流。2、班内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遇到的困难:(1)找不到书;(2)受到驱逐;(3)隐藏伪装;(4)渴望下雨读书;(5)饥肠辘辘。3、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含义。4、描述当时的场面。读第六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文,充分讨论,交流汇报2、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