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寻根溯源——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研究【摘要】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中有很多的文体,最多的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由于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案,这也让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经常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有时候会造成离题等一些现象。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记叙文写作的问题而做出研究分析。【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研究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的写作率是最高的,是学生写作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用记叙的方式来描述所写的内容,用抒情的方式来记录文章,记叙文的写作主要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的深入,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感悟,因此,在初中进行的记叙文写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教好记叙文的写作是很重要的。一、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兴趣缺乏在中考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的类型,所以,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老师对于记叙文的重视度比较高,虽然是得到了重视,但是考试升学率的功利性比较强强制性的给学生灌输记叙文的写作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兴趣越来越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这也就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得不到提高。经调查,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二)记叙文写作时学生的语言匮乏苍白写作是指通过把意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想法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是把作者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文字。而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尤为重要的,这个过程能否转化的好就是记叙文能否写的好的重要步骤。在转化的这个步骤中主要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文字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由于词汇匮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经常会出现重复而啰嗦,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些创新优雅的词语,导致整篇文章过于平淡无味。经调查表明: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啰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全文叙述中很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三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思想枯萎。学生在校作业繁多,挤占了他们所有的时空,致使他们不关心时政,不留心生活,那些鲜活的材料不被了解,自然思想认识得不到锻炼提高,只能人云亦云,做照抄、照说的义工,自然作文中少了思辨,少了灵气。许多学生的作文中不敢说真话、诉真情,生怕不符合考试的“立意”要求,只好迎合“考官”之意,形成作文浮夸之风。(三)作文审题立意不够深刻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能得到作文的体裁和写作范围,有些学生写的记叙文没有突出的重点、素材的选择也不是很恰当以及跑题等现象几乎都是在审题阶段出现的问题。审题不准确就使文章失去了原本的写作意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学生审题立意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