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个性化解读②:《大堰河,我的保姆》个性化解读二题提示:个性化解读(1):本诗情感核心不只是深切的怀念,不只是由衷的感谢,而应该是诗人深深的忏悔:一个地主儿子对佣人保姆的忏悔,一个知识分子对贫苦村妇的忏悔,一个漂泊游子对逝去母亲的忏悔,一个诗意生命对无边天地的忏悔。个性化解读(2)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极力讴歌,深情赞美,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下层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而是表达具有超阶级性的真挚爱戴。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是,本诗主题是一种具有现代式觉醒的情感皈依,艺术手法上则是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表白。《大堰河,我的保姆》并非是作者阶级意识觉醒后表明要重新站队的一篇宣言书,而是诗人在漫天雪飞之中,深情咏叹出的超越阶级,超越血缘和亲情的一曲深沉的人性颂歌。不一样的忏悔——《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另一种解读成都二十中吴张泽诗人艾青在监狱,在一个冰雪茫茫、寒风飘零的清晨,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刻,想起了曾给他无数温暖记忆的保姆,字里行间满含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痛悼、眷念与感激、讴歌与赞美更有对带给大堰河悲苦命运社会的挞伐与控诉。所以,在对其主题的解读上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很多专家的鉴赏文章对本诗情感及主题的解读也是更多的强调了怀念与哀悼,我认为这个理解使文学减少了慰藉心灵、安定世界的力量,不够深刻。本诗情感核心不只是深切的怀念,不只是由衷的感谢,而应该是诗人深深的忏悔:一个地主儿子对佣人保姆的忏悔,一个知识分子对贫苦村妇的忏悔,一个漂泊游子对逝去母亲的忏悔,一个诗意生命对无边天地的忏悔。诗中到“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母子亲密暗示诗人情感超越的方向不是回避现实自身身份的尴尬,这种真切温暖的场景打破了人类所有的偏见和隔膜。“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河的双手传递爱意的同时还要迎接生命的痛楚,“她含笑着……”接二连三的细节,展示了现实穷人、富人共同世界的庸俗琐碎与杂乱。诗人的回忆,让不少读者产生了阶级的仇恨,而我却看到了人性和世界的朴素与自然。不是我故意磨灭造成苦难的阶级原因,而是诗人本身就从自己的观念中摈弃了常人以为的优越,他的忏悔超越了阶层,超越了文化,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自我。二是,即使有的读者注意到了本诗作者的忏悔之情,但对艾青忏悔的内涵理解也有问题那就是把诗人的忏悔认为是强势阶级对弱势阶级的良知发现和道德自省。我倒是以为:这种忏悔不是良心自谴的基督原罪观念,不能因为说蒋家是地主,我们就固执地以为蒋家一定存在罪恶,就本诗而论,蒋家以及艾青对保姆并没有道义亏欠,不存在道德不安。所以,这种忏悔是骨子里散发的高贵的平等精神,是民胞物与的同类思想。这种忏悔,诗人回到了人本身,“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一个“也”字,诗人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诗人心中没有佛家批判的“分别相”;强调“我是地主的儿子”,突出“地主”与草根“大堰河”的悖反,最终都靠“也”字把他们挽在了一起,艾青表现出强烈的回归意识,他要回归到非“地主”中。这种回归式忏悔,让他获得了坦然和自豪,让他获得了从容与自信,这种忏悔,让他获得了自由和安宁。写到最后一节,诗人说:“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我们看到诗人生命承担了对大堰河生命的延续,诗人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明白了我是谁,以无比骄傲的语气表达了忏悔心灵的清亮与澄明。大堰河含笑养家育我,含泪别亲去世,她贫穷凄苦从来没有诉苦乞怜,她生活难继从来没有迁怨泄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没有导致她的寡恩,她没有用仇恨对待地主的儿子,她“爱我如爱她的儿子”,她用她的乳汁告诉我:生命开始都是无辜的!有人把大堰河的坚韧说成麻木、奴性,我不赞成,这种对抗思维不利于消除差异,也不可能使人际和谐、内心安宁、环境平稳。我更愿意强调大堰河的宽容、善良、理性。诗人说:“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就使我想起了你。”为什么?因为乳汁和雪一样纯洁,冷色却暖意融融。大堰河不仅仅养育了艾青,最重要的是她拯救了诗人!不只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