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康学习十六大报告的初步体会关注小康学习十六大报告的初步体会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在本世纪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郑重庄严地提上了国家发展的日程。“小康”,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东方智慧的词语呀。他出资《礼记·礼运》篇,是古代显现们心目中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也是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小康”这个国人都十分向往的词汇用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从年到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年到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生活比较富裕,基本达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最早在年提出来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在年,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目标作了量化解释,他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为低收入国家,—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人民第1页共3页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究竟有哪些内容和主要指标。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个部委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课题组,按照党中(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按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元相当于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恩哥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个指标进行测算,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年为,到年,尚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实现;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克,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西部实现。根据这个测算结果,十六大报告中才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的新的目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同时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很低。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所谓不全面,就是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交通、生态等休闲、智力、体力、享受的方面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精神生活还需丰富。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我们还没有实现小康的时代,人们从不考虑小康还要区分类型,对小康还只是一个初级的理解,到基本实现小康以后,人们对小康的认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更多层次的划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