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课堂调控可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综上可见,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实际跟踪,及时了解自己所输出的信息,哪些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难点是什么,等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