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形势,振兴和加快发展四川汽车产业,对于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汽车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汽车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汽车产业是我省工业“7+3”产业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之一。2002—2007年,在国内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中,我省汽车产销量保持了年均20%以上增长。2008年,我省汽车产业产销各类汽车整车17.5万辆,增长13.6%;实现销售收入380.8亿元,增长12.4%;完成工业增加值133.5亿元,增长15.2%。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省形成了以中轻型载货汽车、客车、越野车、改装车、专用车等为龙头,以汽油发动机、车桥、方向机、轴瓦、曲轴、减震器、轮胎等零部件为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但是,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带动作用较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开发创新能力较弱,品牌优势不突出、自主品牌市场覆盖面小,产业集聚发展成效不明显、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出现大幅下滑,汽车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出现较大负增长。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国内汽车企业大幅削减2009年度投资和产品开发计划;另一方面,国内汽车产能相对过剩问题显现。从省内看,通过不断加大产业的整合力度,我省汽车产业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在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扩大内需、基础设施建设和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力拉动;二是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三是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和区域性中心市场的辐射带动,为发展轿车、客车等重点产品带来新的机遇。四是我省装备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明显提升,零部件配套体系日趋完善,有一批汽车制造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配套条件。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引导、鼓励扩大汽车消费需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开放、整合与重组;大力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一带、一基地、六园区”建设,推动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引进发展轿车等乘用车,重点发展中、重型载货汽车,稳定发展客车、专用车,着力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不断提整产业整体实力;加快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尽快把汽车产业培育成我省工业的重要优势产业。(二)基本原则1.坚持扩大内需,确保稳定增长。优化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消费使用环境,建立完善城乡汽车市场和服务体系,确保市场消费需求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农村市场、灾后恢复重建对运输车辆的市场拉动2.坚持突出重点,形成产品优势。在结构调整中突出发展重点,针对我省汽车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缺失环节,有重点的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促进,通过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和引进创新,力争在轿车制造和发动机、变速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实现突破,培育提升四川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3.坚持自主创新,促进品牌建设。围绕重点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技术资源整合力度和研发投入,促进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尽快提升研发水平,壮大自主品牌,增强发展后劲。4.坚持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要素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汽车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三)调整和振兴目标1.发展目标。2011年,争取全省汽车产销量增长达到25%,本地制造整车3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实现增加值210亿元。2.结构优化目标。优化市场需求结构,1.5和1.0升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分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