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学习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遇见曾经有幸聆听全国知名学者、语文学科教学专家李海林老师的讲座,听课之余,我斗胆请求李教授推荐适合中学语文老师阅读的专业书籍。李老师微微一笑,说:“我早就准备好了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一定会有老师要我荐书。”李教授给我推荐的著作正是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并叮嘱我“不折不扣读三篇”。那年暑假,初读此书,我感觉“目眩神迷”,并为自己的学科知识浅薄混乱而陷入深深惶恐之中。2012年,本人参加上海师大国培班半个月的学习,王荣生教授是项目主持者。亲临老师课堂,万分荣幸!在课堂里,王教授的第一个讲座是《阅读教学的路径》,听课的感觉是“极具锐见”,“最具学理”。我和同学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聆听王教授讲座。那次培训,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班学员发表讲话。从此,我慢慢学着靠近教学研究,首次订阅教育期刊,并在半年后,生平第一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两个写作课例。王教授激发之功,可见一斑。这几年,王荣生的名字不断地被提及。包括此次名师班的必读书目中,新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赫然在列。今,再次捧读,其学术性、建设性、前瞻性,依然让我辈井底之蛙不敢贸然靠近。硬着头皮再读一遍:我认为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科学”著作,这本书,走出了一般语文教学专著的路径,而带领读者进入真正的“科学知识言说”的境界,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工作概念”和清晰而理性的认知分析框架。二、学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开篇即纲举目张,从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体系入手,分辨出语文教学研究的七个层面: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和语文教育评价层面和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研究类型:事实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多元视野和学派立场,并从纵、横两个纬度清晰地建构出语文教育研究归属体系。本书的主体部分,力图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对“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袭用分析框架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语文课程目标“层叠蕴涵分析框架”。接着该框架以“课程取向”“文化意识”“知识状况”分列三章进行深度阐述,为语文课程走向“科学化”搭建了一个公用平台。让我尤为敬佩的是:王荣生教授在论述过程中,几乎重新梳理、分析、界定了每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概念,并对之进行清理、引进或创新。我以为从此书开始,语文教学研究可能就比较正式地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并能切实有益地提升中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文化和知识状况。我相信每一位认真阅读过本书的语文教师,都会领会这种知识框架,学用这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本书几乎将所有语文教学历年的“积存文字”进行了比较清晰精当的分析和归类。我平时的阅读,以艺术、文学之类感性文字为主,读王教授的这本著作,我本来以为自己不忍卒读无法继续,最终,我还是坚持读完,并做了详实阅读笔记,我认为此书给我的教益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并,有此书打底,我在专业书籍阅读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三、运用“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这是王荣生著作中主体部分所提的重要观点。利用此观点,我可在自己的课堂自觉践行,也可据此评价同行课例。(一)教学实践——用合宜写作知识撑起一堂写作课这几年所开设公开课,我总是选择上写作课,并力图以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架起一堂有效的写作课。以《为表白自我而描写》(发表于《写作》杂志)为例,阐述我在写作教学中对王荣生理论的教学与思考。班级一男生,写了一个“自己与同学的友情遭到母亲干预”的片段。叙述尚可,而缺乏描写。想到中学生写作之缺乏描写,绝非个别情形。我把教学目的预设为:“为表白自我而描写”,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明确写作对象,预设特定读者。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比较表达效果,增强描写意识。(教师出示运用描写与没有运用描写的两句话;学生品味咀嚼这两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领悟描写的重要性,增强描写意识。)2.出示描写片段,组织学生评议。(教师出示描写片段,组织学生从内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