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有一种课叫“创课”创课有别于仿课,后者是从1到N,前者则是从0到1。从1到N,意味着克隆。如果教师只是把同一教案抄写多遍,把同一流程“滚播”多年,最终只有量的增加;从0到1,则是创新,每节课都有新思想萌生,每一天都有新教法生成,每个人都有新智慧增加,最后形成质的飞跃。创想法创课的核心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化为教学现实,即“创课=想法+做法”。创课有多种形式:创设新理念、开发新教材、设计新教法、组织新教学、开展新评价、撰写新反思……在我看来,创课是“综合创新工程”,一般而言有“六创”——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六创”合一可以形成完整的环链。“六创”环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回环、相互印证。每个人都可以“创想法”。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DNA、指纹、声线等。我们的思维也与生理特征一样,各不相同、五花八门。创造性想法来源于一个大熔炉——集想象力、过往经历、文化熏陶、兴趣、直觉感受于一体的大熔炉。所以,对于创想法而言,人人能行、个个可为。纵使有一千个想法要创,一万个想法要创,但“万创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呢?真,就是万创之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不说假话,也不做假事。在中国支教十余年的德国教师卢安克曾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全人类就是他的后代。”这就是真。没有这个真纯的想法,没有真心真意真情怀,卢安克怎么会在广西的大山里支教十余年?“在这样的贫困山区长久生活,靠的不是冲动和一时兴起,而必须是理解和承受,是要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学生”。创教材教材是学生的教材。在学习的每一天,学生都在读教材、用教材。教材深刻影响着学生。许多熟读成诵、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终身难忘。教材编写要对学生负责。负责任的教材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现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并不是为学生而创作的,其中的情感不是学生的,也不是作者的,而是作者主观“告诉读者要这样理解和感受”的,这样的课文很难让学生喜欢,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听一名教师执教《找春天》一课。我坐在一个学生旁边,见他始终不翻自己的课本。询问原因时,这个学生说“这篇课文看过几遍,都会背了,没有什么意思”。我问他有没有觉得有趣的文章,他给我看了一首他写的诗,并坚定地说:“我觉得我写得更有意思!”课后,我向上课的教师建议,可否把学生的原创增补到《找春天》这篇课文的后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创教材,自创属于自己的教材。哪怕学生有过一次自创教材的经历,都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这种经验有胜于无、多多益善。学生自创的教材可以是摘选,可以是改编,也可以是原创。自创教材应“小步子、低起点、多维度”,可以是给课文画一幅插图、配一段音乐,可以是改换一下文题、修改一个字词、增补一个注释,也可以是删除不喜欢的课文、增添喜爱的文章,等等。教材也是教师的教材。好教材是既养学生也养教师的教材。教师要养成开发教材的意识,锻炼自编教材的能力,逐渐具备创编教材的实力。教师自编教材,若以教材文本为分水岭,可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对外”是剥离教材文本,“自成一体式”独创;“对内”是针对教材文本,“定点爆破式”创编。“定点爆破式”创编意味着教师与文本对话时,要深入到客观事物内部,抓住问题核心,实施“靶向”爆破。比如,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如果采用“先找中心句——再抓关键词——然后划出重点——最后进行迁移仿写”的套路,课堂教学只能浮在文本的表层。只有让教学逐步沉潜、层层深入,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学生才能谛视文本的内核,才能垂听文本的心音。因此,我先选编了《巴顿墓碑》《戴高乐的墓葬》两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每座坟墓都埋藏着一个故事,创造性地将“三座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发人深省的大教材。面对大教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与解读。有了三座坟墓的对比,课堂教学就可以跳出单纯为应试而设计的训练窠臼,重新审视墓葬的本质含义。学生与文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