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减压策略我曾经研读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从学校的花园里摘下一朵最大的花,他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和蔼地问小女孩:“你摘花干什么。”小女孩含着眼泪回答:“我的祖母病了,我要把这一朵最大最美的花献给她。”听完小女孩的叙述,苏霍姆里斯基微笑着,领着小女孩走到花园,又精挑细选,摘下两朵花,对她说:“你是一个很有孝心、很懂事的孩子,现在你把这两朵花献给你的祖母,这一朵是我对你的奖励。”这就是教育家换位思考、巧妙育人的典范,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教育魅力。一,反思困惑,增强“换位思考”意识。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家长、学生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的压力,因而,我们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在办公室,在社会上,经常听到有教师发牢骚:“我今天被那几个调皮生给气死了。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他们却不守纪律。”、“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学生怎么还不懂”、“你们说,我们当教师的会不会被累死。不是这个学生不听话,就是被那个学生不爱学习。”、“唉,我们小学教师真是婆婆妈妈的。。。。。累死人了。”这就是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定势,也是自我加压的枷锁。所谓心理定势即:“指由于先前的教育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一定的教育行为反就。”由于教师把学生放在被动受教的地位,老是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学生的发展,教育方式受到限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思维定势和“本位教育”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为了让每个孩子在素质教育时代,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思想,都应该有“换位思考”的教育理念,永远怀着一颗童心,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换位思考”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谓“换位思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双方在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行为问题、思想问题、学习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第1页共5页度出发,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把教师自己摆在与学生、家长平等、民主的位置上,多替孩子与家长着想,进行“换位思考”,进行“换位分析”,在“换位思考”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换位思考”中赏识孩子的纯真、可爱、聪明才智、上进努力,在“换位思考”中,为学生减压,也为教师自己减压,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般的教育氛围中长大,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二,促进发展,确定“换位思考”原则。换位思考进行教育的原则即班主任对每个个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巧妙运用教育艺术,确定“换位思考”的原则。(一)平心静气原则即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尽量做到平心静气,即要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学生依靠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正面引导原则要求教师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反对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教师通过换位思考,才能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教师说话语调平和了,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意见,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利,免得在粗暴教育中教师气大伤身,却收效甚微。(二)言行一致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使学生把思想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这个原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小学生最相信教师的话,也最善于模仿教师的行动。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积极地去行动。教师通过换位思考,才能理解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学生是否能积极地完成,是否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案,使方案能顺利实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的,就能体验教育的乐趣,才能为自己减压。(三)微笑面对原则当今社会是文明时代,各行各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微笑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润滑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做到微笑面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