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岭山乡展风采乡长先进事迹徽岭山乡展风采——××乡乡长××的先进事迹(一)三年前,一纸调令将30出头的凌成华从上庄镇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调往板桥头乡,在县委组织部门的支持和父老乡亲的信任,他以高票当选了板桥头乡乡长。此时,这位从水利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深感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板桥头乡既是绩溪偏远的贫困山乡,又是闻名的“鱼米之乡”,全乡水田灌溉1万亩,占全县总工程1/10,是一个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且易旱易洪的典型山区乡镇。对全县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东风水库就座落在该乡东风村。早年曾在东风水库工作地过的凌成华从上任板桥头乡乡长那天起,就与徽岭山乡的父老乡亲的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乡镇“一把手”,凌乡长感到要抓实到位的事件很多,针对板桥头乡传统水稻种植业长久、蚕桑香菇、生猪黄牛种养副业小而全的特点,理出了水稻种植业,调优高效种养业、培植绿色新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同时,将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作为主线,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地走农业发展新路。此后,《板桥头乡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若干规定》和《优化重农富民发展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步伐》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板桥头乡带来的可喜变化:到2004年,全乡工农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8100多万元,较3年前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1元,该乡“校头优质米、板桥香菇、尚田高山西瓜、蜀水中药材”等一村一品的优势格局已初步建立,粮食总产量达到7338吨,创下历史的最高纪录。“筹集资金难,宣传发动难,投工投劳难”一直是乡村水利兴修中的三大现象。作为农业生产大乡,板桥头乡的水利兴修工作的难度尤为突出。该乡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星罗旗布,仅小(2)型水库就有7座之多,大大小小的塘口、碣坝和护岸第1页共3页隐患不计其数。近年来,由于不少水利设施遭受洪灾冲毁,不少设施经历的“负疾运作”亟待整修,2004年的一场“6·25”洪灾,给全乡60%以上的水利设施造成“伤筋断骨”的恶果。一面是水利兴修资金严重缺乏,短时间内不能到位;一面是农闲时节不能错过。凌乡长心急如焚,急中生智。他在乡党委、政府联席会长创造性地提出“兴修材料”先由指定经销商垫资、投工投劳待工程完工后结算,党员干部带头义务上工的设想,广泛提出“一村一策”、“一事一议”措施,做到全面开局,全线运行。实践中“村集体拿一点,乡政府补一点,当地村民集一点”的运营机制也为保障水利兴修工程质量和缺口资金的落实创造了条件。这一年,板桥头乡以水利“兴修”开局早,水利“冬修”质量高而备受全县关注,板桥头乡的做法为解决水利兴修中的“三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二)板桥头乡地处绩溪北部,西南东北走向的徽岭横跨境内,全县撤并乡镇后,相邻的校头乡整体并入该乡,使板桥头乡成为一个拥有1.5万人口,28个村委会的二类乡镇,但单一的传统水稻种植业一直是该乡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寻求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凌乡长在组织深入调查和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建议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和培育“基础好、投资少、见效快的籽用瓜蒌种植业,并以原校头乡的蜀马村作为试点村向广大农户推广种植,籽用瓜蒌俗称“吊瓜”,瓜籽因具良好口味和保健作用,市场上已成为炒货中独占魁首的佳品。2001年,蜀马村从浙江长兴引进后,已有零星的种植。2004年,在乡党委、政府统一规划和大力支持下,以绩溪建设“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县”这一发展契机,在蜀马村建成500多亩吊瓜种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基地,辐射带动全乡300多户农村广大种植吊瓜1200多亩,实现了产值50多万元,吊瓜种植一跃成为板桥头乡绿色经济中了新产业。成华乡长深知,要培植一个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产供销,农工贸上做好服务。于是在乡政府的倡仪指导下,第2页共3页该乡成立了“立足板桥、辐射全县”的XX县区吊瓜种植协会,并以该乡市级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板桥绿色农产品开发公司”为载体,从资金、技术、信息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