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卧龙岗,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者简介•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作者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背景简介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俭/----;非澹泊/----,非宁静/----。夫/学----,才/----。非学/----,非志/----。----/则不能/----,-------/则不能/---。年\----,意\-----,遂\-----,多\-----,悲守/-----,将/-----!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诫子书夫君子之行,(以)静()以修身,(以)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告诫、劝勉书信的品行宁静来涵养德行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没办法明确志向平和安静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才能增长才干志向成就学习放纵懈怠就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迅速逝去意志岁月消失最终大多社会悲哀又怎么来得及高尚君子的品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驰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1、从这篇《诫子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孩子做一个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熟读课文并思考:静以修身(才\学),俭以养德(德)(论点)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君子:有才德的人2、结合下列句子说说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有才德的人?要立志:要学习:淡泊名利,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屏除杂念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