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一、教材分析[课标解读]本章首先介绍电路的基本构成,电的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几个基本量,即电流、电阻和电压。学习了这三个基本量以后再找出三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本节是继学生学了电路和电流的基本知识之后的一节。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以及半导体,也知道导体能导电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培养了自己探究科学和实验设计与动手的能力。最后也能顺利地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电阻等的概念,导体与绝缘体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以及微观原理的解释。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通过玻璃等个别物质着手推出一般的科学规律。从本节内容上看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教学中应突出两个内容的探究,即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的探究和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探究,后者可由教师演示探究,突出探究方法的教学,前者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进行完全探究。本节的重点:⑴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⑵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难点: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的例子,但是有些还是靠猜测的,需要实验来检验。学生不知道导体能导电的真正原因,而且这一知识是微观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看得到的,于是要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来摸拟展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2、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5、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6、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7、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试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体会实验是检验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电阻的概念及单位。难点:利用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的原因。四、课前准备四人一组:铜片、铝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食盐水、蒸馏水、硬币、粉笔等教师:红烧玻璃实验、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猜一猜: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曾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地区,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的石墨絮状物,造成科索沃大面积停电,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石墨炸弹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它利用了石墨的什么性质?——导电性,石墨使电路发生短路。引出课题:物质的导电性[新课教学]展示:铜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食盐水、硬币、橡皮、粉笔等等。问题1:哪些物质能够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生:做出猜想师: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得用事实来说话,动手做一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首先我们要来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它的电路图。讨论: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生:讨论后汇报,通过生生评价来完善师讲述:物质的导电能力就是要检验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这就要依赖用电器显示或电流表检测出来。要设计这样的电路,还需要的器材有:导线、开关、电源及用电器(小灯泡、发光二极管或音乐卡片均可)。(这些答案可引导学生得出,并训练他们把设计的实验方案用电路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思考:电路中只接电流表而不接小灯泡等是否可以?生答:短路的危害小结:当被测物体是导电性能良好的导体时,电路中会因为电流过大超过电流表量程而导致电流表被烧坏。(重新强调电流表使用的规范)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同时完成书P125的填空汇报实验结果:小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纯净的水及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