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心得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的坚强防线用我们的行动,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的坚强防线按照学院党委的周密部署和安排,我系认真的开展了“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集中教育活动。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次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场所,同时也是抵御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挫败其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比较明显,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宗教信仰守望者”、宗教文化的“顶礼膜拜者”,而且部分大学生成了宗教信徒。这说明,宗教升温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宗教势力正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渗透的渠道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加隐蔽,致使部分大学生盲目信仰,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了解宗教渗透的内涵,分析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防御宗教渗透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抵御宗教渗透、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的坚强防线,是当前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以下是我通过这次学习,对于宗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如何做好高校宗教渗透的防范工作,遏制和阻止各类宗教势力在校园的蔓延的几点粗浅的思考。一、宗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宗教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明显的事实,而且,宗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宗教易造成大学生主观认识上的错位、导致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能客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等影响。(一)宗教易导致大学生主观认识错位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宗教场合的凝重而严肃的第1页共5页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他们烦躁和忧郁的情绪得到缓解。加之,现在有些学校不是特别重视哲学理论的教学,致使学生思想上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社会习性给学生思想造成的重大冲击,同时就业压力时时挑战着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些大学生对前途有畏惧感、恐慌感,希望走进宗教寻求精神慰藉。(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学生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帝确实存在,一心一意追求着内心的需求。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如若基督教福音来到他们面前时,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们真正所追求的真理时,他们就可能皈依上帝。(三)宗教崇拜反映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据调查,在信教的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大学生掌握的宗教知识十分欠缺,对宗教的认识较为片面,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完成的心愿寄希望于宗教。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上尚未成熟,希望在在宗教中寻找寄托的心理依赖性。(四)宗教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心理众所周知,宗教是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严重违背。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宗教历时久远导致大学生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持排斥心理而亲近宗教。(五)宗教易造成大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部分大学生对现存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不善而导致周边人际关系较为紧张。如果一接触自称是劝善行善、利己利人的宗教,他们就很容易引起兴趣乃至被吸引。如果在宗教中他们恰恰又可以寻求到社会人际关系间难得的宽容、慈悲和公正,寻求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就愿意信仰宗教乃至皈依宗教而忽略乃至冷漠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六)宗教信仰反映了信仰多元化现象第2页共5页经过多年的思想冲击,大学生向往乃至提倡信仰自由、思想解放,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据调查,何为自由。许多大学生认识模糊,不知道确切含义。加之,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浓厚,心理承受力弱,应对事件的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