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课时1)教学案例黔西四中万朝军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二、【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四、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1)请同学们说出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2)请同学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化学反应。(设计意图:构建一个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说事。)同学们不但看到了实验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新课讲解]:请同学们从你们已有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大胆作出猜想(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相等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结果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猜想正确呢?(通过表决,大多数同意第一种观点)我们下面请做出上述假设的同学简述猜想的依据,(同意第一种猜想的同学是从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这种认识出发,认为“相等”,同意第二种猜想的同学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不相等”。)实验与探究:做课本93页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的组没有事先称量反应物的质量,就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结果无法比较;有的组事先没有打磨掉铁丝表面的铁锈而没有看到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现象,我把失败的实验作为问题情境,及时抓住分析,学生从失败中懂得分析原因,提出了改进方案)大量实验证明,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拉瓦锡和罗蒙诺索夫。介绍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解释反思: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但有没有‘万一’呢?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你的观点。(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做课本94页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提出问题:(1)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呢?(2)如果天平不平衡,指针偏向哪边?(挑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迸发出探究的动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