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廖兰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联想想象法。3.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一)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吧!设计(二)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二、学习《:饮酒(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1)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a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e“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2)“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3)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