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反思巩义市站街镇初级中学刘艳娟根据本次跟岗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六个参加国培学习的老师要在紫荆实验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我们于10月19日针对《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刚接到任务时,其实心里还是感到很大压力,除了来自讲课内容的压力,更是要教别人的学生,而对于他们真的是一无所知,我们之间能有默契吗?走进新课堂,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尤其是上好“课题学习”。“数学课题学习”我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我校备课组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在紫荆学校上了这节课后,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各有所获。下面就谈谈本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一、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1)本节课指导思想正确,达到了以下目的: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自己经历“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新课开始先利用了丰富的实际情景从A地到B地有3条路可走,那一条最短?把河水引到农田如何挖渠使渠道最短?燃气管道L上修建泵站,泵站建在什么地方使输气管线最短?两点在直线L的异侧时,我们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到点P,使路径最短,如果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怎么办呢?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通过此课前准备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些最短路径的问题。(3)而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例题,注意到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将难点分散,层层递进,逐步让学生掌握获取最短路径的一般方法。(4)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训练了学生灵活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小结中让学生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作其中一点的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将线段转化,把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教学时,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分析实例。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二、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1.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考后进行合作交流,若能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让他们“边参与、边应用、边体验、边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应该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2.回答问题对象选择的盲目性。在讲解例题、练习时,让学生回答,我没有课前选好对象。什么时候差生答,什么时候中等生,什么时候尖子生,应该有所选择。进而发现为什么学生这样思考,也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三、反思本课教学过给以后教学的启示:1.“课题学习”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这也是数学课题学习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课题学习课的核心要素。因此,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它包括必要的资料查找、必要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