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著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初步感知读读出感情读得流畅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停顿初步感知译弄懂古今异义掌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类活用记住通假字找出通假字“畔”通“叛”,背叛。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和“道”。天时:指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道:孟子讲的道是行仁政,即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于作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天时(天气、时令)不如地利(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译文原文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表修饰)(却)(发语词)译文原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啊,(但守敌人一来却)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放弃)(离开)译文原文译文原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树立威望,不能靠武器的精良。得到仁义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靠(所以)(巩固)(震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到)(极点)(通“叛”,背叛)(凭借)译文原文再读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读完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与第一段的关系是什么?第一段是提出问题,第二段、第三段是分析问题。第四段论什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七里环而攻不胜小得天时举例子进攻方防守方高.深.利.多委而去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分总简单小结论证的方法:先然后接着最后提出论点举例论证以此类推提炼升华观点拓展延伸历史上借助“天时”、借助“地利”、依靠“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有哪些?“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港回归”,“商场的服务态度和信誉”。课堂小结: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中,我们要重点解决“多助”和“寡助”,“得道”和“失道”的问题。先请同学们回答什么是“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