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解题(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一种________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种笼罩全诗的缠绵悱恻的氛围;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采用________手法,表达了人们的________;中间部分是诗的主体,记叙了________,抨击了________。(2)民歌起兴浪漫色彩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黄昏一更19-21人定二更21-23夜半三更23-1鸡鸣四更1-3平旦五更3-5古代计时法相关知识听录音,了解大意。1、诗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复述课文。2、划分层次,概括情节。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4、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公姥伶俜腰襦葳蕤聘礼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冥冥摧藏奄奄仕宦mŭpīngrúwēiruípìnpánfŭpĭjīzhízhúmíngzàngyănhuàn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于今无会因供养卒大恩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赍钱三百万否泰如天地莫令事不举交广市鲑珍作用禀告赠送坏运气;好运气2.重点词语机会终、尽他约定成功买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府吏见丁宁摧藏马悲哀蒲苇纫如丝合葬华山傍槌床便大怒通“娶”。通“奁”。也写做“叮咛”,嘱咐。同“脏”,脏腑。通“韧”,柔软而结实。捶,用手敲击。傍,通“旁”,旁边。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我有亲父母4.偏义复词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处分适兄意共事二三年叶叶相交通可爱自作主张一起生活处置交接相通6.一词多义相xiāngxiàng互相偏指一方辅助、帮助宰相、丞相察看、选择相貌、命相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久久莫相忘:好自相扶将: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偏指“我”命相偏指“你”偏指“你”偏指“你”偏指“我”偏指“我”偏指“她”,指代婆婆不得便相许:登即相许和:六合正相应: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偏指“你”偏指“你”互相偏指“他”互相互相互相互相偏指“他”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概括情节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第1段)兰芝自遣(2~6段)夫妻誓别(7-12段)兰芝抗婚(13-21)双双殉情(22-31)告诫后人(第32段)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尾声孔雀东南飞兰芝自述仲卿求情夫妻誓别双双殉情两家合葬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兰芝抗婚兰芝自遣开端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发展双双殉情高潮告诫后人尾声问题探究1、诗歌开头两句是属于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是民歌中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同时又起到引出下文,提摄全篇的作用。2、刘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用了一种什么手法?①表明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②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③运用铺陈排比的表现手法。3、体味焦仲卿与他母亲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本小节内容主要写焦仲卿向母亲求情,但遭到母亲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家。说明焦仲卿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也可以看出他拘谨懦弱的一面。同时还可以看出焦母的专横无理。暗示着最后悲剧的结局。4、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兰芝临别时的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爱焦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