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之我见一、问题的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问题,提出已历十载。在这十年中,全国中小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热烈的讨论,发表论文无数,观点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凡讨论一个问题,我们都得从概念出发,概念不搞清楚,就如盲人摸象、将军辩盾,表面各抒己见,实则各说各话,在逻辑上叫违背同一律,这是没有结果的。“语文味”问题也是如此,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界定什么是“语文味”。但在界定“语文味”的内涵之前,我们还必须考查一下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上世纪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全国各行各业“政治挂帅”,中小学教材也“突出政治”,强调“文以载道”,于是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没有“语文味”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确定,“政治味”渐淡,加上社会对学生语文基础不牢、素养欠缺的现实反映,慢慢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于是在语文教材、教学中又开始重视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重视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条分缕析、面面俱到,无形中又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单调了,走味了,不正常了。更严重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走着应试教育之路,一切为了考试,更加重了上述状况,使语文课变成了知识的灌输,文章的学习在条分缕析、模板套用之中,变成了类似数理公式的应用和机器组装式的游戏。二、什么是“语文味”在此背景下,在世纪之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回归于正道的呼声终于应时而出。可见,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要发挥、兼顾语文课的应有功能——工具性、人文性兼顾,不能偏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具体说来,就是……(引用)三、语文教学怎样才有“语文味”我们要求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是为了“有味”,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大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判断我们的教学有没有“语文味”,不是什么专家权威听几堂课就可以评价鉴定的,要从我们的培养对象身上来判断。1、语文教学有没有“语文味”,就看你的课堂教学能否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字词句篇基础。比如著名作家汪曾祺对《祝福》中“剩”字的解释。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解释道:“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如果我们借鉴汪老的理解来学习课文,恐怕就不必担心没有“语文味”了。或许,字词就是制作“语文美食”的好原料,“语文味”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却忽略了具体字词句背后所隐含的意蕴。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语言文字之中。有时候仅从一个字入手,含英咀华,就能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关键是我们在解释时不仅要注意它的表层意思,而且要立足于全篇,根据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解释。从审美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解1释既包含了普遍意义,又超越了普遍意义,具有了言语的特殊性,体现了在语境中的具体性。……2、语文教学有没有“语文味”,就看你课堂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合要求的读写能力。……3、语文教学有没有“语文味”,就看你能否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学生有没有语文知识、能力的“后劲儿”,就看他是否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4、语文教学有没有“语文味”,就看你能否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其它如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交流……都是枝节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