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之步步为营,水到渠成从教十几年以来,本着培养德才兼备、文采出众的学生的目的,我总是不满足于只做经验型的教书匠,而是要努力去做学习型、研究型,让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关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情况严重存在,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素手无策、叫苦连天。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属于教师走了弯路,造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因而害怕写作。在此我把自己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写出来,与老师们共勉吧!一、兴趣引路,自由表达,让学生不写不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写好文章,就要有对事物浓厚的兴趣,要有真情实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学生作文是挖掘儿童潜在的主观语言的外在表现,离不开情感这一因素。“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情感也就成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作文教学的“情商”。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那么要让“小河”荡起涟漪,就需要外力的推动。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注入全身心的情感,转换心理角色,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动力,帮助学生打开紧闭的心扉。作文从命题到选材如果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就能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那么灵魂深处的情感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情境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起来,小学作文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写人、记事的可用情景再现法,唤醒学生的感情;描景、状物类可通过现场观摩,实物展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春天,领着孩子们踏青,寻找春姑娘的足迹;秋天,和孩子们到田野果园里,分享农民收获的喜悦。这些活动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心灵的弓弦,弹出动听的琴声。学生动情后,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达到不写不行的境界。第二步教师与学生一起体情,产生情感共鸣,拉近师生距离,使之更加“亲其师,信其道”。必要时还可以写“下水作文”。第三步就是提供平台,领悟成功。每次作文结束后,我就举行一次“佳作赏析”,先让大家自荐作文,然后由同学们评析,最后选出优秀作文。每学期结集出版一次,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热情。这些措施,让每位孩子都真切感受到了“我真行”、“我是优秀的”成功体验。这样,还有谁不喜欢写作呢?同时,我还注意到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2、走进生活,玩中激趣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在玩中享受生活,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玩中的乐趣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有一阵子,“溜溜球”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他们个个玩得精妙绝伦。我也亲自玩过几次,却怎么也玩不好。看来玩中自有学问,值得一写,我便给学生布置了题为《我玩“溜溜球”》的作文。没想到学生一见题目竟高兴地欢呼起来,胸中有话说,下笔如神助。这次作文取得巨大的成功。学生作文中表现的智慧,令我耳目一新,感触最深的是那跃然纸上的童趣,竟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促使学生乐写。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玩,亲自去体会玩中的乐趣。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愉快地写作。总之,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粒种子;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楔子;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泓源泉。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二、广读博取,勇于创新,让学生有话可写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外作文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我以“广读——勤写——创新”为线索,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博览群书,强化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习作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基础,这是历代语言大师、作家通过实践证实了的普遍真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摄取,写是表达没有大量的摄取积累,表达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