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是公平的,有舍才有得,只有努力和汗水才能换来成功的奖杯,这句话我一直坚信,我在国内土木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硕士生毕业,于去年2012年世界末日之际,侥幸通过一级结构专业,生于1986年6月,目前就职于某国营甲级院。第一部分:2009年9月一级结构基础成绩:71+64=135,低空划过2008年7月本科毕业,刚刚和女朋友分手了。是她告诉我,男人是需要事业的。至此,我也开始踏上考证的艰苦道路。2009年9月,我顾着挣钱,没有好好看书,啃老本裸考,侥幸135通过,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唯一有些感悟的就是,不参加注册考试,就不知道注册考试的深浅,实在惭愧。。。这次经历,也让我好好认识到准备注册考试的重要性:你要通过考试,首先你得尊重考试,考试才会尊重你。第二部分:2010年9月二级结构专业成绩:29+31=60,低空划过由于09年的一级基础侥幸通过,但是也吓出一身冷汗,我在过年前就把施老的答题指南和规范汇总买了,生怕年后书本出得比较迟买不到。考友们如果是第一次参加专业考试,建议还是买上一年的资料吧,换汤不换药,内容基本一样的,但是新书往往都是4,5月份才出来,实在没必要浪费这些时间。我是从10年的4月初开始复习的,到9月中旬结束,历时近5个月。我本科基本是以逃课为主,基础相对差了些,所以采取笨鸟先飞战略。每天按计划完成30页答题指南,历时两个月,在这个阶段,脑袋迷迷糊糊是很正常的事情。完成了施老的答题指南后,我选用了赵亦云的30天冲刺,这个我是强烈推荐的。30天冲刺时分章节,划分成30天的训练量,由于自己基础薄,加之施书搞得比较粗,所以做下去错多对少,但是我一直坚持按照考试答题的步骤解答,作业本慢慢写满了好几本。这个阶段,要学会把答题指南当做字典来查,而30天冲刺的题目有不少事施书的题目或者体型,无形中把30天冲刺搞完,你也把施书好好地梳理了一回。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在规范上面标注好记录,要做到直接按照规范就可答题,不需要动用施书的程度,考试你是没有时间翻施书的。就这样,我30天冲刺,我搞了2个月,效果还不错,很多迷迷糊糊的知识点都搞明白了,我考二级是以一级的难度要求自己的,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或许高了点。最后的一个半月,我就是和二级真题和一级真题为伍了,二级真题每天一套,做了3遍。一级真题做了1遍,对结构考试的方向有了大致的认识,最后就是参加考试了。我建议考试的时候还是在考场周围找个旅馆住下来,对第二天的考试有好处,至少中午吃饱饭有个地方休息一下,回复体力。第三部分:2011年9月注册岩土基础成绩:76+66=142,低空飞过转眼间,研究生毕业了,开始上班啦。工作和学习矛盾起来了,没有大块大块的学习时间,我是选择早上5点起来看书,8点去上班,这样坚持了大半个月,最后岩土基础考试通过。这个也没有什么特别介绍的经验,就是看看书,做做题就是了。第四部分:2012年9月一级结构专业成绩:26+29=55,低空飞过等待了4年,终于可以考一级专业了。一级,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羡慕的半死,每一个一级结构师都是一个传说。。。这就是我对一级结构的初步认识被神化了。。。2012年考试,面临着3本新规范,我在2011年12月的时候就已经买了回来了,把旧版的规范的相关内容笔记腾到新规范上面,通读了一次3本新规范,就开始坐等岩土基础的成绩。2012年3月份~4月,我开始复习了。当时是以赵亦云的30天冲刺为主,做了1个月,依旧是按照考试的节奏,书写的格式作答,通走一回之后,基本知识点重新捡了回来。同学们或许会觉得30天冲刺太久啦,这样想的话,那你就错了。虽然他是用旧规范作答,虽然他是有不少错误,但是他的解答的思路,题目的类型依旧很有看头,看一本书,不是看它的错误多不多,而是看它的思路,题目的实战意义如何。接着单位事情开始多了起来,自己也遇到了一些事情,耽误了1个多月的时间,等到了5月底,我开始做兰定筠的实战训练,慢慢的17套题目。5月底~7月底,我做了整整2个月,基本每周2套的样子,一般是完成65~70个,机读分数58左右,卡过程的话就52分那样子。这个实战训练时真题的改编,特色就是计算量大,里面有个别题目实在没有参考意义,在做题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