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VIP免费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_第1页
1/5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_第2页
2/5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_第3页
3/5
小学作文生活化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牟相国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个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写作,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那么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因此,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使之将习作的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愿写、乐写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让学生习作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我经常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注重还学生一个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在接触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并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就写,而是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春天》作文教学课时,我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开写”。这样学生的习作充满了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二、情景创设生活化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是将习作内容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习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体验生活。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我曾经尝试着创设了一些具有典型特点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学生非常感兴趣。比如感恩节到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成长……》班会活动,让孩子们畅谈自己成长过程中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孩子们纷纷回忆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如何在他生病时照顾他,爸爸如何为了全家的生活到处奔波,姐姐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照顾他,很多孩子泣不成声……我趁势让写下了《我的……》作文,结果效果很好。三、真情流露生活化提倡生活中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如学生有这么一篇《争吵》中的片段:“近来,我天天没有好心情,上课无精打采,回家做作业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我被父母吵架的事烦死了。爸爸搓麻将像着了魔似的,常常是晚饭也不回家吃,一向勤恳的妈妈也像发了疯似的沉溺于六合彩,几乎天天与爸爸争吵……”每位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写出的作文也迥然有别。只有真情,才会有实感。四、再现情景生活化哈哈,真是太有趣了!”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同学们欢快的笑声。这可不是学生们在表演什么节目,而是我们在讨论一个学生写的作文。她说在一次走亲戚的路上遇到了几个不同年龄的人,一个比她爸爸还大的人却小心地叫她姑姑;一个老态龙钟的婆婆却是她爸爸的姐姐;一个还被抱在怀里的小不点儿呢,小作者以为是小妹妹,却被爸爸训斥说该叫姑婆!真的怪极了,也当然有趣极了!这就是生活!学生写出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之后,我们做教师的不应该等闲视之,老师应当将学生的习作声情并茂地在班上诵读的时候,给写作文的作者带来的是成功的喜悦,给其他学生们带来的无疑更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这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听的同时浮现生活的情景,从而达到与大家同享生活乐趣的效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