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胡志斌教学要点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我们一起走进莲花。二.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2.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3.给下列字注音。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树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亵渎玩弄它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5.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第一层:爱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第二层:绘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第三层:寓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别写了莲的哪些方面,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答: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②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③体态------------不蔓不枝--------性格正直,纯正无邪④香气-------------香远益清-------美名远扬⑤体态-------------亭亭净植-------卓然挺立,坚守节操;⑥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肃,被人敬仰。三.局部探幽1.判断句式(1)陈胜者,阳城人也。(2)廉颇,赵之良将也。(3)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是……2.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为动词,生出枝蔓,长出枝节)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3.一词多义外:中通外直(外面,外表)遂与外人间隔(本文指桃花源以外)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四.精段研讨1.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这种写法叫什么?答: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写法叫托物喻人。2.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相关语句哪种方面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体态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体态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香气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体态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风度端庄严肃,被人敬仰(清高)用意是什么?答: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3.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答:①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②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