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亨特作家档案作家档案(美)莫顿·亨特(美)莫顿·亨特MortonHuntMortonHunt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闷热()训诫()峭壁()蓬乱()狭小()嶙峋()颤抖()晕倒()迂回()哀求()凝视()头晕目眩()纳罕()安慰()小心翼翼()屡次()mēnjièqiàopéngxiálínxúnchànyūnyūāiníngxuànnàhǎnwèiyìlǚ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1)告诫,教导。()•(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3)形容人瘦削。()•(4)惊奇、诧异。()•(5)使眼睛昏花。()•(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训诫小心翼翼嶙峋纳罕眩目啜泣4.文体链接•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六要素5.走进文本,感知情节(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和“我”一起的有五个小孩子;内德、杰利。(4)那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5)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6)结合上述问题及同学们的复述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15段):冒险。写“我”跟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石架,上下不得。第二部分(第16-22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石架。第三部分(第23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情感悟出的人生道理。(5)“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揭示主题的中心句。--中心句: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1、走进文本(5)你对中心句的理解(从中获得的启示)启示: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1、走进文本2、走进人物•(1)从“我”的角度: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好朋友杰利呼唤“别做胆小鬼”刺激了“我”的自尊心、好胜心,于是冒险去爬悬崖。•找出文中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4段8、9段14、15段21段22段2、走进人物渴望、犹豫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恐惧、疲乏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2)从父亲的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2、走进人物(1)“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中的“瘦骨嶙峋”有什么表达作用?3、语言赏析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八年来一直有病”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作铺垫。(2)朗读“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这三句话时重音应放在哪个字上?这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3、语言赏析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鼓励半信半疑信心十足(3)“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其中“巨大”一词,是否用得重了?3、语言赏析•不重,对一个很胆小的孩子来说,确实不容易。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取得的成功,在心理上跨出了一大步。“巨大”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的真实的心理感受。(2)本文是怎样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揭示深刻的哲理的?...